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江西省九江市332000
【摘要】目的:详细分析全凭静脉麻醉下不同麻醉深度对下腹部剖腹手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以我院30例择期接受下腹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麻醉深度,将其分为深麻醉组(麻醉深度维持BIS40-49)、浅麻醉组(麻醉深度维持BIS50-59),评估两种麻醉深度对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结果: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情况,深麻醉组患者的各项评分优于深麻醉组,P<0.05。在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痛觉过敏范围后,P<0.05。结论:在全凭静脉麻醉下,对下腹部剖腹手术患者实施深麻醉具有更满意效果,该麻醉深度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痛觉过敏情况,其近期麻醉效果满意,因此值得推广。
关键词:麻醉深度;下腹部剖腹手术;术后痛觉过敏
前言:下腹部剖腹手术对患者机体创伤大,患者术后面临痛觉过敏情况,而合理的麻醉方式对于改善患者术后痛觉过敏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不同麻醉深度对于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不同,因此本文选择30例下腹部剖腹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详细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4月-2019年4月间收治的30例接受下腹部剖腹手术治疗患者,根据患者麻醉深度将其分为浅麻醉组、深麻醉组。其中浅麻醉组患者15例,包括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46.9±7.2)岁。深麻醉组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47.2±6.9)岁。
1.2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了不同深度麻醉处理,在静脉注射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维持在3.0-4.0与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0-4.0ng/ml。在麻醉效果满意后,静脉推注维库溴铵0.1mg/kg,根据患者肌肉放松情况实施气管插管,并连接麻醉机保证呼吸。之后实施麻醉维持,其中静脉输注4.0丙泊酚以及2.0-4.0ng/ml瑞芬太尼靶控维持,之后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于缝皮与前皮位置静脉注射芬太尼2.0,期间根据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调整BIS值水平。其中深麻醉组的BIS水平维持在40-49之间,浅麻醉组的BIS维持在50-59之间。在手术结束后,停药将患者送入恢复室复苏。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拔管后3h、拔管后6h、拔管后12h、拔管后24h与拔管后48h的VAS疼痛评分情况,以及不同时间段的机械痛觉过敏范围变化青桔昂。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对两组不同麻醉深度的下腹部解剖患者的数据进行处理,以t值检验差异,当P<0.05时认为差异显著。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术后痛觉VAS存在数据差异,P<0.05,资料见表1。
两组患者在拔管后3h,差异不显;而在之后时间段组间数据相比,P<0.05。
在比较两组患者机械痛觉过敏范围后,发现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资料见表2。
3.讨论
现代临床研究普遍认为,术后痛觉过敏常见于外科伤害性刺激,若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不仅会影响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还有可能影响治疗效果。我院通过研究发现,不同麻醉深度对下腹部剖腹手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两组下腹部剖腹手术患者采取了不同深度的麻醉方法,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在不同的麻醉方式下,患者的机械痛觉过敏范围以及不同时间的VAS评分情况存在数据差异,证明麻醉深度影响术后痛觉过敏[1]。
从麻醉的作用机制来看,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行抑制以及易化两个系统能够对外周伤害性信息进行调节、抑制,对于患者而言,在机体造成外科手术等侵入性操作伤害时,伤害性感受激活下行性抑制与下行性易化,造成下行调节与脊髓之间的调制效应的新平衡,这就是所谓的痛觉敏化。其中5-HT(5-羟色胺)作为痛觉下行调节系统的神经递质,在人体接受麻醉干预时,随着麻醉深度的增加,5-HT会在丘脑出现明显抑制,证明麻醉深度对于大脑皮层对痛觉的感受具有传导作用。目前研究普遍认为,深麻醉状态有助于抑制人体皮质醇、肾上腺素以及血糖等激素的分泌水平,缓解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也有研究通过研究认为,深麻醉状态下,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要低于常规麻醉,考虑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深麻醉可以降低脑功能损伤,所以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2]。
同时在本次研究中认为,通过术后镇痛是改善痛觉过敏反应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术后镇痛有助于改善伤害性刺激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并下调促炎性细胞因子与上调抗炎性细胞因子,通过持续观察发现,该作用机制在术后48h内依然发挥作用,进一步证明该方法具有科学性。
综上所述,深麻醉方法在下腹部剖腹手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控制中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郭行茁,乐首治,颜景佳,等.不同麻醉方式对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8,24(27):30-33.
[2]刘冰野.全麻下行下腹部手术患者在硬膜外腔注入0.2%罗哌卡因后对其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6):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