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喻
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洪武京城图志》中正文对276个地理元素的叙述顺序、空间指引和9幅地图中这些元素的描绘、分层和显隐共同组成了该图志的叙述结构。解析其三层叙述结构并简要讨论以其推导当时民众城市认知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洪武京城图志》;叙述结构;城市认知
1图志中的文字:窥探古人认知城市的线索
明代建国伊始,明太祖为昭新建南京之繁盛,命礼部修纂《洪武京城图志》。该图志共9幅配图、13章正文、1序2记,描写了南京范围内的山水城路、桥坊楼市等276个地理元素,框架清晰,语言与画法简明,文字与配图保留较完整,是描写明初南京最权威最有官方代表性的文献。
然而,现有对《洪武京城图志》的讨论中,研究切入角度较为单一;历史地理学、建筑学和制图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也大多仅关注《洪武京城图志》中单一元素的文字或图示,作佐证用。究其原因,或是因其未采用计里画方而失真;文字部分大多只说明地理方位,对历史与文化信息提供不多。
但就是这古图志中的图文相佐的关系,却也许是研究古人对城市元素认知的线索。区别于凯文·林奇直接对当地市民进行访谈或实地的草图绘制,《洪武京城图志》本身就是编纂者基于集体认知碎片的整理。杨宇振曾结合承载空间信息的古地图和认知层面的近代文学,对重庆的城市意象进行了探究,但其选用的地图和文学并非出自同时代同作者。而《洪武京城图志》却拥有这两个要素。本文将分析《洪武京城图志》中隐含的叙述结构,尝试探寻从历史图志中寻找古代人们对城市认知的可能性。
2《洪武京城图志》中图文内容的3层叙述结构关系
《洪武京城图志》中各章节和地图的排列顺序、文字与图示的映射关系和文字中地理元素的参照互引,共同组成了其三层级叙述结构。
最为清晰的第一层结构,是配图和文字章节的排列顺序,其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价值观。和大多数图志方志相同,所有8张配图在13章元素章节之前并顺序排列(图1)。排在最前的是《皇城图》,宫殿和城墙被描绘地极尽威严,宣示着占据全书最始端的高高在上的皇权。描绘全南京都城山水城池的《京城山川图》屈居第二,这是市民们记住整个都城的基础。宗教建筑和官署教育建筑的详图和分布图依次排列,最后才是和日常市井息息相关的桥梁道路与商住公建图示。与配图一样,文字章节也按“皇城-山川城墙-宗教-官署-教育-市井商业”的顺序排列,这大概就是明初社会等级结构在这本由礼部编撰的图志中的真实反映。
图1《洪武京城图志》图文排列及元素对应关系结构
第二层叙述结构,是文字对应附图中描绘元素的并不一一对应、具有取舍和重复描绘的映射关系。这层图文元素对应关系分为四种类型:a)配图描绘了某个章节的所有元素,这种关系仅出现在描绘皇宫、祀坛等单个重要建筑群时;b)配图描绘了多个章节中的所有元素,这种关系出现在需要主要突出主题元素、不需要附加过多信息的《寺观图》、《官署图》等图上;c)配图既描绘了多个章节中的所有元素,又选取了某些节中的个别元素,这出现在当配图蕴含大量复杂信息、帮助认知的重要地标重复出现的时;d)整个文字元素集中的所有元素没有任何配图描绘,其仅在“厩牧”、“园圃”两章出现。
而隐匿在文字描述中的第三层结构,就是每个元素文字描述间、互相指引定位的叙事认知关系。位置信息是《洪武京城图志》中描述元素的重要部分,这些信息互相指向、层叠引用,编织出图志中最为核心的认知结构。276个有命名的元素中,有226个元素具有文字描述;其中,220个元素都含有位置信息,128个元素有且只有地理位置信息。
3从叙述结构推断认知结构的可能性展望
可以看出,《洪武京城图志》中的三层叙述结构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认识城市、记住城市的内在逻辑,为反推当时人们对城市的认知结构提供了参考的可能。认知结构的主体部分——城市元素间认知的指引关系可通过第三层叙述结构推出;第一、二层叙述结构为各个元素提供辅助的重要级参考佐证。如此,地理信息系统(GIS)应是完成以上三层叙述结构的储存和呈现认知结构的理想工具:元素指引信息可以有向线段的形式连接各个元素;第一、二层叙述结构作为元素的多重属性,以便做后续带有条件的提取和分层分析。这样,叙述结构成为可一定程度上进行数据分析的空间数据库,清晰地显示各元素的重要级和相互联系,或许能成为窥见古人认知城市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KevinL.TheImageoftheCity.TheMITPress,1960
[2]杨宇振.城市历史地图与近代文学解读中的重庆城市意象[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