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书法教学管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中小学书法教学管窥

◇王红森

◇王红森

(古蔺县古蔺中学校古蔺646500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记意,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源头,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文化传承的载体,因为汉字的力量,使语言不同,民族不同的泱泱大国被一条隐形红线,紧紧的铆合在一起,有人说,如果把汉字改为拼音文字,中国很可能将不再是中国,这绝非危言耸听,习以为常的汉字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使汉族之所以是汉族,使中华之所以是中华,是中华文明不衰败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基因编码,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汉字音美、意美、形美、汉字的书写除了交流,更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活动,字如其人,字如心画,把汉字变为纯粹艺术,有着悠久的传统,这涉及到文化传统,文化认同,文化自觉,甚至民族灵魂的问题。书法是我们最古老、最灿烂、最独特、而今又最时尚、最受老百姓喜爱的艺术,是国粹、是艺术中的艺术,是最东方的高级艺术,它借助于汉字的书写,表达作者的精神美,抒发作者的胸臆,情感。表现出无尽的情趣,蕴含着作者恢宏的气度和高尚的人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艺术感染力,几千年来,无数的书法家孜孜以求,惨淡经营,耗尽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不断地摸索、追求,为我们总结出了汉字的书写方法、技巧和法则,留下了许多珍如拱壁的不朽之作,树立了众多的美的典范。有人说,书法不是诗,但有诗的韵味,不是绘画,但有绘画的美感,不是音乐,有音乐的节奏,不是舞蹈,但具其韵律,无色而具绘画之灿烂,无声而具音乐之和谐,正如黒格尔说书法最鲜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毕加索认为中国书法是最高的艺术,是中国美术之魂。艺术家熊秉明先生谓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著名文化学者王岳川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是最重要的一门艺术,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中的明珠”。追寻三千年的书法发展的足迹,可以清晰的看到它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强烈反映了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今天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键盘敲得比写字还熟,在初高中的学生中,乱写乱画、字不成形,书写困难,甚至提笔忘字,成为普遍现象,光会练和认,这不是中国文字的传承,是一种极大的缺失,作为炎黄子孙居然忘记了横平竖直的祖训,连文字都保障不了,何谈文化安全。年年的大学生人才招聘市场,人头攒动,各种大学生精心制作的自荐书,,都是电脑打印,能自我书写一手漂亮的吸引人的眼球的书法作品凤毛鳞角,出现了一种文化断层,字写得好否是一个人受教育或者是受教育程度高低的体现,人书俱老,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衡量一个人的风度、文化、品质、素质的标准,学习书法是中国人的义务,写好汉字是中国人最根本的文化风度,文化脸面、是人的一张脸,一张名片,把字写好,受用终身。近年教育部出台文件,在中小学开设写字课,把写字教学提升到它应有的高度,力度空前,挽救文化,保有国粹。但在当前的书法教学中,缺乏专业师资,教学不得法,以讹传讹,学生就是买钢笔描红本临习,选择的字帖无非就是庞中华、李放鸣、司马彦、充斥各个书店,没有好的专门的书法教材,不是百花齐放,而是千人一面,违反艺术的原则。从学生书写调研情况来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书写不规范,如在笔划上将“木字旁”的“点”写成“捺”,将“满”字的“三点水”写在“草字头”的下面,书写当中一会儿是简划字,一会儿是繁体字,少数学生书写态度马虎,横不平竖不直,东倒西歪,错字连篇。(二)、教师对学生书写指导不够重视,学生缺乏严格的训练,不能掌握书写行款格式,书写整体水平不高,字的间架结构及笔划位置摆布不到位,字形普遍比较松散,普遍为自由体,没有笔风,字体歪斜不端正,毛笔字写成钢笔字,对于书法教学,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实践,如何搞好教学,试谈一些想法:

一、增加储备,锻炼基本功

现在学校教师制作课件,编写教案,都是电子化,用钢笔的时间少,更不用说毛笔书法,一间大学校,教师有较好专业水平的较少,写字教学就由语文教师代替,学校教室里学生拿着毛笔真是一种久违的风景,久远的镜头。书法教学在农村中小学几乎是空白,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书法教学可想而知,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没有把书法教学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书法教学专业性很强,耍把式,需要绝活,除了加强教师自身的基本功,更需要组织专门的书法教师培训讲座,打开眼界,既做到眼高,又做到手高,同时能否经常举办一些教师硬笔、毛笔书法竞赛,精选一些硬笔书法作品汇编成册,作为学生书写参考的教材。在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地方教材中进行书法教育的拓展。

二、从临习开始,循序渐进,讲究方式方法

我们学习书法,首先就要继承传统的书法的方法和法则,扎根于丰厚的传统书法艺术土壤,从中吸取养分,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登堂入室,跨入书法艺术的殿堂,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书家,无不师法古人,以临摹作为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王铎“凡单日就临帖,双日写作品应酬亲友”,清代碑学大家邓石如,遍临秦汉以来的金石善本“日昧爽起,研墨盈盈,至夜分尽墨乃就寝,寒暑不缀”再如近代草书大家于右任“朝习石门铭,暮临二十品”。潜心苦练,寒暑不缀。无数的事实证明,要学好书法,只有在临摹上狠下功夫,若想毫不费力,以图侥幸成功,侈谈书法艺术,则只能是痴人说梦。当然,一味临摹,不讲求方法,不多多思考,那也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入门

书法教学的捷径还是一笔三抬头,临帖、临帖、临帖。在小学、初中阶段以钢笔写字教学为主,在初高中阶段以毛笔书法为主,临摹常从楷书入手,因楷书法度谨严,用笔循规蹈矩,点画方圆兼备,笔法兼全。学书从楷书入手,易于掌握用笔方法,端正手脚,便能领悟字的结体、篇的章法及把笔的技能技巧等。待方圆任意,使转从心,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后,再上而窥探篆、隶,下而学习行草,才能谈得上操纵自如,挥洒率意,臻于完美,当然,以楷书入门,易以指力运笔,因楷书行笔缓慢,为追求用笔效果,而用指力去表现,故临习中要结合适量的行草书进行练习,从快速中训练思维的敏捷、培养字的灵性、灵气,有气息,有格局,用锋善于蓄力发力把握线条的张力、动感、节奏、韵律。在临习中,始终抓住一条:保持笔锋与纸面相争。此外,在楷书结体中,不能受习惯定势影响,把钢笔的书写习惯带到毛笔书法的临习中来,要始终忠实于原帖,真正达到临帖无我的境界。

四、取法求高,择帖应慎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这道出了书学的选贴重要性。当前,很多人把书法杂刊所载不见经传的近人作品当作“法本范贴”泛泛而临,沾沾自喜,以为这是终南捷径,殊不知费了不少的时日,花了很多功夫,收效甚微,反而染上了不少怪僻习气,持此方法,是临池的大忌,当然,习今人作品能从中吸取时代气息,领略时代书法精神,这是另一面,再者,在临帖之先,还有一个慎重选帖的问题。同一碑帖,精粗有别,选贴不慎,也会误入歧途,事倍功半。所以,有志于学书的人,当熟谙取法,选择善本,才能在书圃中摘取硕果,在砚田中有所造诣。在择帖时有时应谦虚请教行家。比如习欧字,曾有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残缺四字的醴泉铭,乍一看该贴笔道光滑,无剥蚀痕迹,玉润珠圆。但仔细将该帖与它帖对照,则相形见拙,便可看出乌光刻板,整齐划一,平整光滑,馆阁味较浓,完全失去了欧字的活脱,强劲。所以,在选帖上,对不同版本的,还须仔细对比,强调读帖,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少走弯路。对于当前的书法教学,毛笔书法选帖较广,流传后世都是靠功夫,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精品,但钢笔书法缺乏多样的、权威的、有个性的范本。

五、书宗一家,兼收并蓄

在临摹法帖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临帖无我的境界,不能将自己的习气,不好的书写习惯带到所临习的字体中去,即当入不入则俗。通常,写字常为已往所写字的定势所囿,养成一种书写上的顽固性,日积月累,习气已成,一些不规范的点画,结体乃至风格、气韵等已沉淀在脑海中,提起笔来,那些储存在大脑中的形象信号就清晰地浮现出来,于是心手相通,大脑指挥着手,手把握着笔,复制式地写去,结果是:结构、特色、风格,依然故我,所以,无论哪家之体,就应研究那家字的风格,精神风貌、气韵风采与自己书写习惯相比较,找差别,缩短距离,在大脑中反复回味,咀嚼,克服顽固性,直到一提笔某家之体就能立见眼前,水乳交融,乳水相合,只有这样,才真正地把“他人”吸收进来,熔为我体,也才能书艺上有所提高。无怪,古往今来,许多书家谆谆教导,学书之理的不二法门就是临习,就是继承,不继承,就不能创新,这是任何人都不能越过的。走得越远,成就越高,不谈继承,只求创新的人,则将会一事无成,终生站在书法之路的第一步。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源远流长的一门艺术,有着丰厚的文化土壤,今天又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如西方艺术世界的所谓先锋艺术、前卫艺术、后现代艺术的发展,竟与我们这门古老的艺术异曲同工。作为艺术教师让学生热爱书法,练好书法,学习传统,融入时代精神,服务社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