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宇
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贵州遵义563000)
【摘要】目的观察蒙脱石散两种途径给药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疗效。
方法105例腹泻病患儿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甲、乙和对照组丙,治疗组甲口服蒙脱石散,治疗组乙使用蒙脱石;散保留灌肠,对照组丙不使用蒙脱石散。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甲94.3%乙97.1%对照组有效率:丙71.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讨论蒙脱石散是治疗小儿腹泻病的有效药物,给药可不限于传统的口服
途径,尤其是伴有呕吐和大便次数较频繁的患儿灌肠疗效更佳。
【关键词】
腹泻病蒙脱石散两种途径[中图分类号]R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2)4-86-01
腹泻病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易致小儿脱水、电解质紊乱或酸中毒。目前临床上治疗无论对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粘膜保护剂的应用都提到了一个高度。蒙脱石散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一种粘膜保护剂。我院儿科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采取蒙脱石散口服或保留灌肠两种途径治疗小儿腹泻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我科共收治急性腹泻病患儿105例,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甲、乙和对照组丙,治疗组甲口服蒙脱石散,治疗组乙使用蒙脱石散保留灌肠,对照组丙不使用蒙脱石散。各组患儿均35例,在年龄、性别构成、腹泻程度、伴随症状(如发热、呕吐)、大便检查结果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时均据脱水程度予口服或静脉补液治疗,大便镜检怀疑有细菌感染的予庆人霉素10-15mg/kg.d分次口服或灌肠作为常规治疗,所有患儿均不使用收敛剂或肠蠕动抑制剂。治疗甲组加蒙脱石散口服,尽量空腹时常规剂量使用,与其他药物合用时需间隔半小时以上单用;治疗乙组加蒙脱石散保留灌肠,即蒙脱石散1.5-3.0g加入温生理盐水20-30ml,以细软管插入肛门12-15cm后注入,保留30分钟,每天1-2次,如大便检查有感染征象时加入庆大霉素分次灌入;对照组丙仅使用常规治疗,不使用蒙脱石散。
1.3疗效判断
采用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订的急性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为显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改善,为有效;治疗72小时后病情无好转,甚至加重,为无效。
2结果
甲、乙、丙三组之间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法,疗效有差异,P<0.01;治疗组甲、乙与对照丙组比较采用X2检验法,疗效显著差异,P<0.01治疗甲、乙与对照组丙疗效对照
3讨论
蒙脱石散是由双四面体氧化硅和单八面体氧化铝组成的一种公认的高效、无毒“绿色药品”,其表面积很大,对病变粘膜有很强的覆盖和修复能力,由此提高粘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能力,具有抗炎作用。蒙脱石散的层纹状结构晶格外层呈正电荷,而胃肠粘膜表面呈负电荷,因而促成了蒙脱石散与胃肠粘膜的吸引。故蒙脱石散是治疗小儿腹泻病的有效药物。蒙脱石散的常规途径是口服给药,小儿患急性腹泻病时,除小肠粘膜发生水肿、充血等炎症反应外,由于攻击因子和未被重吸收的消化液作用,结肠、直肠、肛门等部位的粘膜一样可以发生炎性损伤,致使排便反射增强,排便次数增加,并加重腹痛、便时坠胀、甚至里急后重感。通过直肠给药,蒙脱石散可达到乙状直肠部位,更直接对病变粘膜进行修复,阻止攻击因子的进一步损伤,从而减轻自觉症状。我们注意到,对于呕吐频繁、大便量少而次数多、粘液多的患儿,灌肠治疗更能迅速缓解腹泻症状,其原因可能是该类患儿主要病变在乙状结肠以下,灌肠治疗会更直接、更有效。
综上,蒙脱石散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病可以提高常规治疗的疗效,给药途径可不限于传统的口服给药,尤其是伴有明显呕吐、大便次数频繁的患儿蒙脱石散保留灌肠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