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理

任敏

任敏(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医院150000)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218-02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如严重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处理方法。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后住院患者48例,均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对心脏停搏者采用胸外按压、电击除颤和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静滴等方法复苏。对于左心衰竭患者给予吸氧、强心、利尿等治疗,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给予多巴胺、间羟胺抗休克,同时予以安置心脏起搏器。结果96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别显示为右冠状动脉闭塞6例,左前降支闭塞12例。右冠状动脉中远端两处狭窄达75%者22例,前降支及回旋支两处以上狭窄分别大于75%者18例,3支均有病变的24例。随即给予冠脉内溶栓治疗,半小时后重复造影示闭塞血管再通者,很快心律失常缓解,4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必须及时准确地进行抢救治疗,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对预后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停搏心衰竭源性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AMI)起病急剧,发病凶险,临床上死亡率高,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一种危重急症。是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动态演变为临床特征的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其基础病变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少数为其他病变,如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等[1]。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多,严重,而且复杂,因此如何做好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处理,对于减少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收治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96例,年龄55-71岁。男68例,女28例,发病至就诊均为24h内的心肌梗死后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急性心梗诊断标准。早期并发症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动过缓、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室颤动、左心衰竭等。

1.2临床表现及症状特点

患者前来就诊的原因多数是持续性胸痛伴胸闷,也有以其他症状如消化道症状、牙痛、心力衰竭、晕厥等为首发症状来就诊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患者来急诊室就诊的原因

症状例数(n)比例(%)

持续性胸痛伴胸闷7881.25

单纯性胸闷或伴不典型胸痛1212.50

消化道症状44.17

心力衰竭、晕厥、意识障碍22.08

96例患者的心电图检查提示:广泛前壁30例,前侧壁合并间壁10例,下合并后壁24例,前壁26例,右室2例。血清CK达860-100U/L,CK-MB达180-20U/L。病情稳定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别显示为右冠状动脉闭塞6例,左前降支闭塞12例。右冠状动脉中远端两处狭窄达75%者22例,前降支及回旋支两处以上狭窄分别大于75%者18例,3支均有病变的24例。

2结果

9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早期出现心脏停搏6例,左心衰竭10例,心源性休克4例,严重心律失常76例。对心脏停搏者采用胸外按压、电击除颤及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等方法复苏。其中4例发生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心率降至38/min。还有4例经心肺复苏后立即送入心导管室。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达95%,遂行冠脉内溶栓治疗,半小时后重复造影示闭塞血管未通,因患者反复出现室颤。经抢救无效死亡。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疾病,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患病,其中约425万人因此死亡,死亡率高达28.33%[2]。影响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电活动的紊乱和泵功能的衰竭。其短期和长期的预后与患者是否得到了及时、适当的处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3.1AMI患者的特点

AMI患者在就诊时有以下特点,在接诊时应倍加注意:①性别和年龄特点。AMI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发病的年龄明显提前。3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如果有突发胸痛胸闷等相关的症状时就要考虑AMI的可能性[3],若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者更应警惕;而年龄<50岁的女性患者发生AMI的可能性极小。②症状特点。半数以上的患者表现为能引起医生警觉的胸痛和胸闷,这部分患者易得到医生的重视而极少漏诊。从年龄分组来看,年纪轻的患者发病多突然,症状典型,心电图的表现也比较明确,易及时得到诊断。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表现并不典型,如颈、项、手臂疼痛,牙痛,上消化道症状,心力衰竭,晕厥,极度衰弱等。这部分患者以老年人为多,且心电图的表现也常不典型。其中最容易忽略的是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和衰弱的患者,尽管AMI的临床表现各异,但这些患者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发病时“出一身冷汗”,有时甚至大汗淋漓。这一点有别于患者平时的心绞痛发作。在接诊时应注意询问。③对急诊室诊断AMI手段的评价。WHO规定诊断AMI有下列3项中的两项即可[4]:缺血性胸部不适的病史;心肌坏死的心电图动态变化;血清中心脏标志物升高和降低。从本组的结果来看,心电图诊断AMI的价值最高,影响AMI诊断的最常见原因是早期复极和室内传导障碍,同时也有助于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经硝酸甘油含服后抬高的ST段迅速回落者常为冠状动脉痉挛,无需进行溶栓治疗。

3.2做好适当的急诊处理

因AMI死亡的患者50%发生在发病后1h内,所以在急诊室的处理是否适当对于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在急诊室,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仍是诊断AMI最为简便的手段。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有助于鉴别冠状动脉痉挛。TnT升高早于CK,对于AMI早期的辅助诊断价值高于CK。提高一线医生的专业水平和对溶栓治疗的认识是缩短就诊-溶栓时间的关键患者在急诊室一经诊断或怀疑AMI。应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积极检查并处理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为进一步的溶栓治疗作好准备。急性心肌梗死后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应及时准确地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抢救治疗,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社,1998:1237-1250.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10(24):5,329.

[3]陈云芬,吴意,宴燕.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的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1):122,125.

[4]邓秋迎,黄艳勤.27例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辨证施护[J].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