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中培育学生质疑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在课堂中培育学生质疑能力

李友全

四川省木里县倮波乡九年制学校

摘要:当前的教学方式往往让学生被动地作出反应,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只是教师思维方式的迁移,缺乏发现性、创造性、发散性,这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教育改革理念的要求。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精神,我们还是要把“问”的主动权适当还给学生。本文从实际出发,简述了一些在课堂上培育学生质疑能力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质疑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决不应由我们老师全盘包办,必须落实到使学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疑善问的能力上来,并尊重他们的质疑,让他们思考、质疑、碰撞,这样他们的语文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让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潜力。

一、角色反转,逼出问题

许多教师在备课时,都会结合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这一做法从单独一堂课来看效果确实良好,但从长远来看,也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依赖性,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可以考虑换一种教学思路,让学生主动提出他们自己的疑问,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问来编排教学。这样,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会处于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当然,一开始时,学生可能会不习惯,也不愿提问,此时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最基本方法:看看练习册和课后思考题的问题自己能否解答。有时可以用小组比赛的形式:提一个问题,其他组不会解答,可以加分的形式,激励学生提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逐渐能提出一些问题,而且提问的闸门打开后,问题还会越来越多。

二、不疑有疑,求真务实

有些课文文字浅显、内容易懂,学生可能会觉得没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于不疑处有疑”,在看似明白晓畅的地方发现其耐人寻味的底蕴。

为此,要让学生在“不疑处”多想想:

“写了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

“能不能不这样写?”

“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

例如《背影》一文,父亲为什么说“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明明说“身体平安”又为什么说“膀子疼痛,离大去之期不远”?

还如《老王》一文,为什么只有十到二十个鸡蛋,却多得数不清?老王送我鸡蛋,我为什么要“强笑”?

三、尊重学生,理解融入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当大部分学生执著于某个问题时,也许这个问题就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关键点。

例如《金色花》一文,现代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心头肉,读了课文后他们执著地认为:课文“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应带着母亲一天找不到孩子的震怒语气读,因为如果自己消失一天不被打死才怪。如果此时紧抓住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比较读“我不告诉你,妈妈”和“我不告诉你”,学生很快会发现原文加上“妈妈”二字后,语气立刻变得舒缓,充满了孩子撒娇的甜腻。而去了“妈妈”后语气就显得叛逆。这个问题一解决,整篇课文中“为什么孩子如此淘气,为什么孩子帮妈妈后不肯说却无比高兴”这一问题就很好理解了:妈妈平时无比宠爱孩子,孩子对妈妈如此依恋。

又如《背影》一文,学生执著于“二十岁的人还要父亲送是否太造作?现在不是鼓励孩子独立吗?”此时正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写作背景的一个契机:1917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非常不安全,父亲不放心。同时也是理解父爱的深沉、炽热的一个契机:什么情况下你对一个人要亲自送上车,买好东西,千叮咛万嘱咐?第一种理解是可见父亲把二十岁的朱自清还当作孩子看;第二种理解是可见父亲对孩子怀着炽热的父爱,但他是通过平常、细小的行动来表达的。由此文章语言的朴实真挚就更好理解了。

四、有的放矢,问出水平

提问只是学习的第一步,提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下一步学习钻研的深度和最终的学习效果。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也有的学生会出现为问而问的现象,或者提一些“怪问题”。教师当然不能因此泼冷水,而应及时引导学生不但敢问,而且善问,也就是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紧扣教材训练内容来提问。为此,除了让学生找出有关字词句障碍,还应让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思考,进而发现问题。

例如一般记叙文就可以围绕以下几点来组织问题:

本文记叙的要素是什么?

本文记叙的结构是什么?

本文记叙的详略是怎样的?

本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哪些?

本文所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五、生生互动,沟通碰撞

在提问方式上,可以采取班组讨论,让学生生生互动质疑而“问”。

所谓生生互动,就是通过学生个体的问题意识,在小组、班内互相沟通,互相碰撞,在感受集体温暖的同时获取集体智慧的营养,以丰富个体的思维领域。通过生生互动,一些低层次的,甚至与学习无关的问题在小组内就被剔除了,避免了老师担心的“乱问”,而引发课堂活跃气氛的有价值的问题就出现了。

如《藤野先生》一文,经过小组筛选后共提出了5个问题:1.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2.写清国留学生用“标致”一词,应怎样理解?3.作者写“弃医从文的原因”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4.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5.“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已经涵盖了本课的主要内容。这样,通过适当的合作讨论和质疑解答,学生主导了整个课堂,已经无须教师再苦苦讲解。

总之,培养学生的能疑善问能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是语文学科本身人文性的需要,是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的需要。在语文课堂上点燃学生提问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