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

/ 2

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

赵丽波

赵丽波(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138000)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224-01

针刺伤是指在医院内所有的医疗锐器致皮肤破裂出血的累计皮肤深部的意外损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疾病最危险传播途径之一,是医院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棉衣缺陷病毒的重要途径,与其他医务人员相比,护士更容易发生针刺伤,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检测报道: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雨中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护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万,张穗平等的调查发现,在护士、医生、医技人员及后勤人员中,由于护士接触医疗锐器,如注射器、输液器等的机会多,被针刺伤的人数是最高的,因此,防范护士针刺伤已引起护理界的广泛关注。而护士由于年龄小,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操作时紧张等,使针刺伤发生的几率比高年资护士更高。

1针刺伤分析

1.1将针头重新插入针帽。由于针罩很小,将针头重新插入针帽时不可避免有偏离。套回针护帽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组织(OsHA)规定原则上不允许套回针帽,只有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才可以套回针的针帽,医疗单位必须详细规定套回针护帽的条件,护士只有在符合条件时才可以套回针的护帽而且操作时必须单手操作,绝对禁止双手操作,但是,目前在临床上套回针帽的行为普遍存在,尤其是新护士,虽然都能认识到套回针帽的危险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又不得不这样操作。

1.2操作后整理用物。原因①由于用物较多,常顾此失彼,多发生在操作环境窄乱时;②护士防范意识薄弱,没有充分意识到污染针头的严重危害性;③缺乏利器收集箱以及严格的安全措施。

1.3针头毁形时。常发生在护士忙、任务重、护理人员给予完成工作的时候。由于护理工作针头毁形时针头是裸露的,被刺伤的机会较多;针头毁形势造成护士针刺伤的一大原因。针头毁形应该用毁形器,但是从各个临床科室的职业暴露上报表看出,护士常用的毁形方法有:用剪刀剪断;取下针头;套回护帽,用手折断等。

1.4注射,抽血时,见于注射、抽血静脉穿刺等操作时病人突然移动,护士慌乱中被针刺伤。

1.5针刺伤护理人员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护士职称最容易发生针刺伤,原因①护理人员职责范围规定,大量的基础技术操作主要由护士来完成;②护士的工作经验,防护意识不足。

2针刺伤对策

2.1加强医护人员普及性预防性教育,提高职业安全意识,是有效减低职业感染关键。护理人员高针刺伤发生率应值得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深思,在以往的护理教育中没有专美的章节讲授如何预防针刺伤,在工作中也缺乏诸如此类的专门培训,缺乏预防针刺伤的统一操作规程,新护士预防针刺伤意识薄弱,因此要重视在职教育和岗前培训,对所属医护人员进行普及预防性教育,定期考核。

2.2简历病遵守规范化的安全操作规程,加强检查,时常督导,对违规的医护人员给予及时纠正,使医护人员充分认识职业感染的危害性,从而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尽量减少或避免因防护不当造成的职业感染。

2.3普及使用锐器收集箱,PATH建议用过的针头应直接立刻放入锐器收集箱,而不要放在别的地方,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组织(OsHA)对利器收集箱的配置做了详细的规定,利器收集箱应防止在利器使用的地方,以便于用过的针头可以马上放入

2.4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和能力,我国事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因此,医院及科室开展护理职业防护教育史非常必要的,开展职业感染知识的教育及讨论典型事例,有利于加强新护士的只是和防护意识。

2.5严格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多项研究表明使用手套等防护屏障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应要求护士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将使用后立即丢弃到锐器盒中,为不合作病人做治疗时必须有他人协助。应对其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事实上带手套是比较安全的防护措施,在被针刺时,由于手套具有弹性,当含有血液的针头刺破手套时,手套会对针表面上的血液有一定的擦拭作用,可减少进入体内的血量。

2.6增加操作示范,提高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老师进行技能演示和护士反复练习,使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联系联系起来,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防护技能,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

3讨论

3.1护理工作中很多常规性的操作潜藏着职业安全危险因素。护士在工作中,专业能力逐步提高,角色逐渐完善,但对锐器损伤这类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护士岗开始独立工作,心里压力较大,操作时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或操作不规范等也易导致锐器损伤发生率增高,有关文献报道,针刺或接触污染血液而感染HIV概率为0.3%,医务人员被HCV污染的锐器损伤而感染的概率为1.8%。被污染锐器损伤的所有人员均未注射免疫球蛋白,说明大家对血源性疾病传播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职业防护意思较差。这可能与目前我国还未将职业安全教育的内容列入到护理专业教材及课程设置中,以及护士职业安全管理措施缺乏有关,长期以来,护理教育在职业安全教育方面是一个薄弱点,甚至是一个盲点,大家只是分散、间接地了解职业防护知识和防护技能,使得护士因防护知识缺乏而导致防护意识淡漠。而传统道德观念要求雪上不怕脏,不怕累,讲求奉献,忽视自我防护。因此,应将职业防护教育纳入护理教学计划,使护士集中接受全面、系统的护理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训练。带教教师要知道新护士在操作中怎样防止锐器损伤,进行何种操作时戴手套等职业防护措施,增强其防护意识,降低锐器损伤的发生率,减少获得性职业感染。

3.2护士针对针刺伤危害因素的认知和行为关系,职业安全是日益受到医务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护士对针头刺伤后处置,包括正确处理伤口,执行报告程序、抽血作相应检查、建档追踪,应急预案执行率都在较低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