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儿童医疗中心2病区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目的:提高对儿童胆囊蛔虫症的认识。方法:回顾1例儿童胆囊蛔虫症患者症状、体征、诊疗经过,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儿腹部肝胆脾彩超检查考虑胆囊蛔虫症(胆囊内强回声光团大小约1.0×0.3cm),经驱虫治疗(甲苯咪唑片,0.1g,口服,2次/日,连服3天)后临床症状缓解,复查肝胆脾彩超胆囊内未再见强回声光团。结论:儿童胆囊蛔虫症临床少见,超声诊断为首选,多经内科治疗可缓解,少数有外科手术指征者须手术治疗。
【关键词】儿童;胆囊蛔虫症;超声检查;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2-0091-02
胆道蛔虫病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尤以7岁以上儿童最为多见[1],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防治工作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本病的发生率已有明显下降。由于胆囊管狭长迂曲的解剖结构特点,蛔虫极少窜入胆囊,故胆囊蛔虫症临床不常见。现将本院收治的一例儿童胆囊蛔虫症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儿,男,5岁,因“右上腹疼痛3天”于2015年10月3日入院,腹痛为阵发性,发作时疼痛剧烈,患儿哭闹不止,大汗淋漓,腹痛间歇期患儿活动正常,精神反应良好,伴发热,体温最高38.5℃,无寒战、抽搐,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未见咖啡渣样物,无咳嗽、咳痰,无头晕、头痛,大小便正常。入院体检:体温36.8℃,脉搏105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87/53mmHg(1mmHg=0.133Kpa),体重17kg,神志清楚,反应较差,双侧瞳孔3mm,对光反射灵敏,巩膜无黄染,面色灰白,口唇红润,咽稍红,双侧扁桃体不大,全身皮肤未见皮疹、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胆囊区压痛明显,莫菲征阳性,肝脾未触及明显肿大,四肢活动、肌张力正常,末梢循环良好,脑膜刺激征阴性。入院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3.81×109/L,红细胞3.94×1012/L,血红蛋白115g/L,血小板165×109/L,中性粒细胞70.5%,C反应蛋白30.32mg/L;肝功能:ALT24IU/L、AST20IU/L、GGT15IU/L;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正常;肾功能、电解质正常;肝胆脾彩超所见示:(1)肝脏形态轮廓清晰,实质回声均匀,肝右叶最大斜径9.0cm,血管走形规则,未见占位;(2)胆囊大小:5.6×1.8cm,底部见一1.0×0.3cm条状强回声光团及较多散在光点,后方未见声影,肝内外胆管无扩张;(3)脾脏厚2.3cm,回声均匀。超声提示:(1)肝脏、脾脏未见异常(2)胆囊内强回声光团(考虑胆囊蛔虫)。图1示腹部低频凸阵探头探查,胆囊(GB)内见一强回声光团(箭头所指);图2经腹部高频线阵探头均探查,胆囊(GB)内见一强回声光团(箭头所指)。
1.2治疗
入院给予抗感染、解痉止痛治疗,患儿腹痛阵发性发作,肝胆脾彩超结果回报后,予以甲苯咪唑片(用法:0.1g,口服,2次/日,连服3天)驱虫治疗,患儿腹痛发作次数减少,3天后患儿腹痛消失,复查肝胆脾彩超,胆囊内未再见条状强回声光团。
2.讨论
蛔虫症为我国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蛔虫喜碱厌酸,通常寄生于人体小肠,当存在某些原因,如发热、胃酸度降低等引起人体胃肠道功能紊乱时,蛔虫因寄生环境发生变化而窜动,可钻入胆道[2]。胆道蛔虫症是肠蛔虫症的常见并发症,其临床特点是突发突止的钻顶痛和绞痛,而体征不明显,绞痛是由于蛔虫一部分钻入胆管时刺激胆总管括约肌产生强烈痉挛引起,而蛔虫完全进入胆管内,症状缓解。因胆囊管粘膜皱襞呈螺旋状突入腔内,行成螺旋瓣,因而进入胆总管的蛔虫不易窜入胆囊[3]。本例蛔虫延胆管钻入胆囊内,经驱虫治疗后又主动排出,比较少见。
诊断胆道蛔虫症的影像学方法有很多,包括超声检查、ERCP、MRCP等,针对儿童,ERCP、MRCP为一有创的检查技术,儿童多不能耐受,故不适合儿科。超声检查因其经济、实时成像而被列为首选,尤其超声检查既可显示蛔虫的具体部位、蠕动情况,对治疗后蛔虫是否退出胆道也可做出明确的判断。胆道蛔虫症典型的B超图像表现为不伴声影的管状回声结构,直径3~6mm,具有相对低回声的中心和相对高回声的平行双线状壁,如位于胆囊内,常见多段双线样回声重叠在一起,堆积于胆囊内,后方无声影,体位改变时可移动[4]。
目前胆道蛔虫症临床多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解痉止痛、利胆驱蛔、抗感染等,手术适应征为:(1)内科治疗不能缓解,剧烈绞痛越来越重,且发作频繁;(2)合并严重并发症,如肝脓肿、胰腺炎等;(3)右上腹出现明显压痛及腹肌紧张,有胆汁性腹膜炎征象;(4)经非手术治疗4~6天,效果不佳,超声显示活动声像或用药后显示虫影固定剂条索状阴影增强者。手术中及手术后均应行驱虫治疗,以防止复发[3]。
【参考文献】
[1]黄志强.当代胆道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581.
[2]BudeRO,BowermanRA.Case20:BiliaryAscariasis[J].Radiology,2000,14(3):844-847.
[3]吕新生.胆道蛔虫症//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82-583.
[4]莎仁高娃,姜颖.胆道蛔虫//张缙熙,姜颖,腹部及浅表器官[M].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