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鼻黏膜变化及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鼻黏膜变化及临床意义

朱亮

朱亮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10008)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前后鼻黏膜形态及生理功能变化情况,为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110例,术后3月及6月进行糖精试验及鼻黏膜内镜检查,分析同期仅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92例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结果:(1):鼻中隔组术中、术后3月、6月鼻腔粘膜均显示为光滑,淡红色,湿润;而鼻窦炎组术中、术后3月时,鼻粘膜形态学观察结果(粘连、水肿、肉芽、囊泡)显著差于于对照组(P<0.05);术后6月时,鼻粘膜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显著优于术后3月时(P<0.05),与对照组术中、术后3月、6月时无显著差异(P>0.05)。(2):鼻窦炎组术后3月与6月时糖精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6月时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鼻内镜鼻窦炎手术既可以保证鼻腔粘膜组织完整,又可以保证鼻部生理功能正常,临床疗效肯定,术中尽可能减少黏膜损伤,术后加强随访,尤其是术后三个月内。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鼻窦炎;黏膜组织

【中图分类号】R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378-02

慢性鼻窦炎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之一,表现常为多个鼻窦同时受累,复发率极高。有鉴于鼻窦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和脆弱,实施相关治疗时均有一定难度[1]。随着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在慢性鼻窦炎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其治疗效果也大大提高。手术的目的是使鼻腔、鼻窦恢复正常形态,并达到功能正常。我院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通过观察黏膜形态及糖精试验判断黏膜功能,疗效满意,现将详细情况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110例鼻窦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新修订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诊断标准,平均年龄(39.1±7.5)岁;选取同期行矫正手术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92例为对照组,并在鼻腔内相同部位取黏膜进行分析,对照组患者中,平均年龄(32.3±8.1)岁。

1.2方法

1.2.1鼻中隔组:全麻下行鼻偏曲矫正手术,系临床常规手术,具体步骤不再赘述。术后抽出鼻腔填塞物后次日开始清理鼻腔,出院后3个月内2周随访1次,3~6个月每月一次随访。

1.2.2鼻窦炎组:全麻下予以鼻内镜手术,通过术前CT检查确定患者病变部位,根据疾病发生部位行MesserKlinger手术治疗,将病变组织进行切除,通畅窦口引流,尽可能减少黏膜损伤。术后根据患者鼻腔粘膜水肿情况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抽出鼻腔填塞物的次日即开始干预术腔,每周1次,连续4~6周,以后酌情改为每2周1次至每月1次,随访6个月,清理术腔时尽可能减少黏膜损伤,避免造成新创面。术后辅以鼻腔冲洗、鼻喷激素、粘液促排剂等综合治疗。

1.3观察指标[2]

1.3.1黏膜形态观察:两组患者均于术中、术后3月及术后6月时行内窥镜检查,于内镜下直接观察并详细记录镜检所见。

1.3.2生理功能: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月、6月时行糖精试验,具体步骤如下:将糖精置于下鼻甲内侧前端,记录从放置开始到患者吞咽时感觉到甜味的时间。细棉签由前鼻孔轻插至咽后壁,测出糖精放置处至咽后壁的距离(mm)。放置糖精至感觉甜昧时的时间即纤传输时间(min),两者相除即为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黏膜形态变化发生率采用x2检验;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以x-±s表示,样本均数两两比较。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黏膜功能形态观察结果比较

(1)鼻中隔组:术中、术后3月、6月鼻腔粘膜均显示为光滑,淡红色,湿润。

(2)鼻窦炎组:术中、术后3月时,鼻粘膜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显著差于于对照组(P<0.05);术后6月时,鼻粘膜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显著优于术后3月时(P<0.05),与对照组术中、术后3月、6月时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鼻腔生理功能情况比较对照组术后3月与6月时糖精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鼻窦炎组术后3月时糖精试验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3月、6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窦炎组术后6月时与对照组术后3月、6月时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慢性鼻窦炎治疗的重点在于保证患者术后鼻黏膜组织结构完整和功能完善,以确保患者术后鼻腔生理功能正常。近年来,鼻内镜下鼻窦手术作为一种鼻窦炎的功能性微创手术,既可以彻底清除不可逆病变,还可保留鼻腔、鼻窦生理结构和功能,颇受临床医师青睐[3-4]。

鼻内镜手术由最早的提倡轮廓化到目前主张的尽可能减小手术创面的精细化转变。术后术腔处理与手术技巧同样重要,原则是尽可能避免术腔感染及去除可能造成感染的因素。术后术腔处理时机上,早期国内外学者倾向于抽出鼻腔填塞物的次日即开始干预术腔,以后每周1次,连续4~6周,以后酌情改为每2周1次至每月1次。近年来则认为首次术腔清理时间不应过早,有的主张10天左右,有的主张2周,在术后6周内清理频度最好2周1次,之后每月1次。有研究报道,按照两种干预频度进行术腔干预,其结果表明适当延长清理时间,降低干预频度,不会影响手术效果[5]。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遵循上述原则,根据术前CT等检查结果,术中避免过多的钳夹、撕扯黏膜组织,尽可能的做到减小术腔,清除病变,术后患者自述不适感明显减轻,换药时机采用前者,清理时以不损伤黏膜造成新创面为原则,术后换药创面出血、水肿、囊泡、干痂、粘连发生率明显下降。

慢性鼻窦炎提倡综合治疗,鼻内镜手术只是治疗疾病整体步骤的开始,术后的随访是整个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包括鼻腔冲洗、鼻喷激素、粘液促排剂等,以清除鼻及鼻窦病变,消除黏膜炎症。我院术后抽出鼻腔填塞物后在内镜下清理术腔,告知患者坚持随访换药,鼻腔填塞物抽出后每日行鼻腔冲洗,予鼻喷激素、粘液促排剂。

本组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术中、术后3月、6月鼻腔粘膜均显示为光滑,淡红色,湿润;鼻窦炎手术组术中、术后3月时,鼻粘膜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显著差于于对照组(P<0.05);术后6月时,鼻粘膜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显著优于术后3月时(P<0.05),与对照组术中、术后3月、6月时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6个月后仍有4例出现粘连及水肿,分析原因主要与病史特点有关,均为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且其中1例为再次手术病例,因此对于伴有鼻息肉的鼻窦炎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尤为重要,早期发现病变可避免造成不可逆损伤导致再次手术的可能。鼻窦炎组患者术中检查黏膜组织出现异常,说明慢性鼻窦炎对鼻腔粘膜组织有一定损伤,而术后3月鼻粘膜水肿、肉芽、粘连等情况显著减少,术后6月与对照组无异,说明清除病变组织,通畅鼻窦引流,对鼻窦炎患者预后恢复较为重要。通过观察发现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对患者鼻腔粘膜组织影响较小,患者术后粘膜形态结构恢复大多良好,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6]。

本文采用糖精颗粒测试法测定中鼻道黏液纤毛系统输送速率,结果显示,对照组术后3月与6月时糖精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3月时糖精试验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3月、6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6月时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慢性鼻窦炎病人术后中鼻道黏液纤毛系统清除功能随鼻腔黏膜组织创伤愈合而逐渐恢复至正常,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表明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有利于恢复鼻窦生理功能,与刘志刚[7]研究结果基本相吻合。

综上所述,鼻内镜鼻窦炎手术既可以保证鼻腔粘膜组织完整,又可以恢复鼻腔鼻窦生理功能,精细的手术技巧,配合术后综合治疗,临床疗效肯定,术后黏膜恢复需要一定时间,需加强随访,定期清理术腔。

【参考文献】

[1]左可军,李华斌,史剑波等.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后不同鼻窦黏膜的转归规律[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47(5):1147-1148.

[2]XiongG,ZhanJ,ZuoK.Numericalflowsimulationinthepost-endoscopicsinussurgerynasalcavity[J].MedicalandBiologicalEngineeringandComputing,2008,10(11):1161-1167.

[3]FokkensW,LundV,MullolJ.Europeanpositionpaperonrhinosinusitisandnasalpolyps2007[J].RhinologySupplement,2007,9(20):131-136.

[4]郭勇.鼻窦炎术后粘膜组织形态学和生理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产业,2014,7(14):121.

[5]姜保禄,杨淑娟,林彩莲.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术腔干预时机及频度的探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1(11):481-483.

[6]罗金桥.鼻内镜手术前后慢性鼻窦炎患者鼻黏膜形态及功能的变化[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4):229-231.

[7]刘志刚.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29):32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