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总医院内科山西太原030003)
【摘要】目的:以有痛心肌缺血作为对照,总结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80例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疼痛分成无痛组和有痛组,对照分析两组临床特点并总结差异性,并针对无痛患者进行护理。结果:无痛组≥75岁、休息状态、睡眠休息时间段、S-T向下偏移<2mm时发病率及伴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痛组,心率/min要明显低于有痛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性心肌缺血与有痛性心肌缺血在临床特点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差异,病症隐匿性和威胁性甚于后者。临床应密切关注其临床特点,针对性给予护理干预,以降低并发率,改善生存质量。
【关键词】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特点;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2-0315-02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也称隐性冠心病,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冠心病,与冠脉动脉循环受阻有直接的关系[1]。SMI起病隐匿,不如有痛性心肌缺血伴明显的心绞痛或其他部位疼痛症状,因此容易被忽视。由于SMI确诊的滞后性,其实际病发率相对较高,甚至甚于心绞痛对心脏的损伤,还容易因为诱发猝死或心肌梗死等事件,严重威胁生命[2]。SMI与有痛性心肌缺血临床特点有所差异,总结分析SMI临床特点,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对缓解病症,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心肌缺血诊断标准
(1)伴有明显的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且持续胸痛时间≥20min;(2)胸痛不明显患者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对应的心电图变化;(3)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向下偏移≥1mm,持续时间超过1min。全部病例均排除干扰、基线不稳等引起的SD段下移影响因素。
1.2病例资料
8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及心肌缺血诊断标准。按照症状有无疼痛分为无痛组和有痛组各40例,其中有痛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4~75岁,平均(66.2±3.2)岁;病程2~8岁,平均(4.2±2.0)岁;无痛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5~74岁,平均(65.4±3.5)岁;病程1~7岁,平均(4.0±1.7)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性。
1.3方法
1.3.1监测方法将全部患者接入心电图检测仪,进行不间断的24h动态监测,并详细记录监测内容。
1.3.2监测内容及对比(1)年龄、发病时间段、发病时心率及心电图特征等;(2)将年龄段分为<75岁和≥75岁;(3)活动状态,如上下楼梯、步行、看电视、交谈、从事体力活动等;(4)休息状态,如睡眠、静卧等;(5)按照发病时间段,睡眠休息时间段:02:00-7:00、12:00-14:00、21:00-02:00;其他时间段为工作活动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16.0处理全部数据,涉及定量数据的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对照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分析,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以≥75岁、休息状态、睡眠休息时间段、心率/min、S-T向下偏移<2mm及伴发心律失常作为对照指标,分析无痛组与有痛组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结果无痛组≥75岁、休息状态、睡眠休息时间段、S-T向下偏移<2mm时发病率及伴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痛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痛组心率/min要明显低于有痛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
3.讨论
3.1老年SMI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老年SMI临床特点,也可理解成导致SMI发病的危险因素[3]。本研究即以有痛性心肌缺血作为对照,从中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SMI临床特点,为防治和护理提供参考。(1)发病概率问题。有跟踪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中5%存在无症状性的心肌缺血,而表现为心绞痛症的患者中75%又会同时出现SMI,其发病次数是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3~4倍,也即是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有着极高的SMI发生概率[4];(2)年龄因素。本研究发现,年龄>75岁的高龄患者发生SMI的比例要显著高于≤75岁老年患者,原因可能是75岁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是个分化点,超过75岁意味着其心脏功能在加速减退,身体机能日益衰退;(3)休息(非活动)状态因素。研究表明,SIM发病与心肌供氧匮乏有关,由此不难理解休息状态容易供氧不足,因此易发生SMI,而步行、上下楼、交谈等活动状态下更易发生有痛性心绞痛;(4)发病时间段问题。通过24h心电图动态监测发现,02:00-7:00、12:00-14:00、21:00-02:00等睡眠休息时间段老年SMI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原因大概与休息状态下更易发生SMI的道理相似;(5)S-T向下偏移<2mm因素。对于心肌缺血,S-T段下移幅度越大,SMI发作持续时间越长,不过该现象一般适用于解释有痛性心肌缺血,而对于SMI则相反,S-T向下偏移<2mm时其发生率反而越高。本文结果显示S-T向下偏移<2mm时老年SMI发生率高达97.5%,而同期有痛组仅有25.0%,差异显著;(6)心率因素。大量研究表明,SMI心率普遍维持在60~70次/min,而有痛心肌缺血则在70~90次/min,本文结果与其接近,原因可能还是心肌供氧有关,SMI是供氧不足,而有痛性心肌缺血则是因心肌耗氧增加所致。
3.2老年SMI的临床护理对策
一是关口前移,强化预防为主原则。将休息状态、睡眠休息时间段及S-T向下偏移<2mm等作为SMI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到SMI防范的侧重点,进而先从自身角度做出预防性干预;二是重点加强对休息状态或睡眠状态时吸氧护理,休息状态时是SMI发病及病情加重的高危因素,因此给予接续性的吸氧干预有助于保持心肌供应的充足性;三是加强日常的运动耐量支持,运动耐量训练有助于增加心肌供氧能力。结合老年患者的兴趣、身体特点,开展走步、太极拳、体操等,增强冠脉血液循环,逐渐增肌供氧量,不过运动要适量,不至于加重心脏负荷;四是注重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主,适量摄入低盐、优质蛋白质、低胆固醇食物,维持体内正氮平衡;五是做好日常生活中患者心理的护理,避免不良情绪。
综上所述,老年SMI与有痛性心肌缺血临床特点差异明显,结合其临床特点开展预防性护理,能大大降低SMI发病率,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曲伟.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最佳护理方式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4):148,150.
[2]祝亚玲.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358,359.
[3]杨迎辉,孟赵鄂.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5):136-137.
[4]刘莹.69例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护理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5):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