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凯宏成峰李水连余水全(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放射科528400)
【摘要】目的:对CT灌注成像对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的研究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7月-2012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原发性肝癌患者病例36例,对其展开同层动态扫描,并对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肝动脉灌注分数、IRF到达时间等灌注指标进行测量,分别对比分析肝实质和原发肝癌。结果:相对于肝脏实质而言,原发性肝癌的以上各项观察指标均发生显著变化,且(P<0.05)。结论:在肝炎后的肝硬化演变过程当中,原发性肝癌存在于其本底基础不同的显著性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值得关注。
【关键词】CT灌注成像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肝实质
【中图分类号】R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3-0148-02
目前在临床上原发性肝癌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曾有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同肝炎后肝硬化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相关性,肝细胞性肝癌(HCC)被视为肝炎后肝硬化的一种严重并发症[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CT灌注成像研究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原发性肝癌展开CT灌注成像扫描,并对比分析了肝实质和原发肝癌的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肝动脉灌注分数、IRF到达时间等灌注指标,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原发性肝癌患者病例,抽取其中的36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28例,女8例,年龄35-76岁,平均(53.7±13.7)岁。所有患者均不存在门静脉系统栓子,不存在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以及脾脏疾病,患者无药物过敏史,对各项检查均耐受。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对以上抽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同层动态扫描,将灌注扫描数据传送到AW4.2工作站,选择perfusion3的肝脏肿瘤软件,以腹主动脉为输入动脉,以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为输入静脉,其余参数均采用缺省值。通过软件计算各灌注参数,包括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灌注分数(HAF)、IRF到达时间等灌注指标,同时对比分析肝实质与原发肝癌的检测结果。
1.2.2检测方法采用GE公司Lightspeed16排螺旋CT,常规平扫后,选择同时显示病灶、肝脏、门静脉、脾脏层面进行显示作为靶层面;采取轴扫模式,层厚为5mm×4,时间间隔为1s,扫描时间为1s,电流为60mA,电压为120kV,矩阵为512×512。50ml碘海醇370注射液,注射速度控制在4ml/s,注射后延迟8s在进行扫描[2]。
1.3数据处理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肝癌病灶大小与灌注值的关系36个肝癌病灶横轴面最大直径2-15cm,平均5.2cm,将肝癌病灶按肿瘤大小分为4组:小病灶组(≤3cm),共9个;结节组(>3cm,且≤5cm),共11个;肿块组(>5cm,且≤10cm),共12个;巨块组(>10cm),共4个。统计显示各灌注参数值在任意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
2.2肝癌病灶与干硬化肝实质的灌注差异经统计发现,肝实质和原发性肝癌的各项灌注指标检测结果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原发性肝癌的BF、BV、PS、HAF值发生显著升高,而MTT、IRFTO值则是明显下降。详见表1。
3讨论
在我国乙型肝炎是最多见的一种病毒性肝炎类型,从其病理生理过程而言,长期慢性炎性刺激及机体的免疫反应,容易引起肝硬变和以此为基础的HCC发生。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的比率高达70%-80%。HCC是异常肝细胞聚积的恶性肿瘤,其最多见的恶变路径被认为是肝硬化背景下,发育不良结节的多级发展、演变,即发育不良结节→发育不良结节不典型变→发育不良结节伴有局灶性HCC亚灶→典型小肝癌→进展期肝癌。根据不良结节病理从高到低分化,血供逐渐从门脉为主过渡到动脉为主,最终形成HCC。可见HCC的发生与血供变化息息相关,因此以研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CTPI适合于研究,它能提供形态学方面以外重要的功能学微环境改变的信息,有利于揭示其发生规律。
肝脏CT灌注成像的相关研究目前已很多,从肝硬化、原发性肿瘤到转移瘤均有报道,而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及肝癌与肝硬化的对比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肝癌与肝硬化的血流差异改变,并继而提高对肝脏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肿瘤组织内有大量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生长快速肿瘤的微血管直径是生长缓慢肿瘤和正常微血管的5倍。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所致的最重要的血运改变,对肿瘤的生长、分级、转移、预后等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肿瘤新生血管情况是评价肿瘤良恶性及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导致BF的动脉血成分发生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为原发性肝癌是由肝动脉进行供血,且肿瘤血管丰富,原有的血供平衡被打破,使正常肝脏实质的血供组成比例发生改变,导致HAF发生显著成为。有学者经研究证实,绝大多数情况下肝脏恶性肿瘤门静脉灌注量(PVP)呈现为正常或者是轻度增加的状态,若是PVP发生降低则表明病变发生了进展[3]。发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肿瘤本身所释放的一些血管活性物质造成血管发生收缩,并且由于病变的进展而导致进一步加剧。BV属于一种局域性的血流量,主要是指在一定量组织血管结构内存在的血容量,血管的大小会对其产生明显的影响。因肿瘤内会生成大量的不成熟的新生血管以及会发生血窦毛细血管化,流经异常血管的血量会发生增加最终引起BV值发生增长。MTT为对比剂从动脉输入到静脉输出,在组织内运行的时间,主要对对比剂通过毛细血管的时间进行反映。MTT发生缩短的可能与肿瘤内动脉-静脉分流有关,由于动脉内血流压力大,而静脉内血流压力小,以致含有对比剂的动脉血提前通过瘘口进入静脉内,造成MTT缩短。也有学者认为是新生肿瘤血管没有获得良好的发育,基底膜不是十分的完整,对比剂扩散速度会发生显著加快,缩短了在血管中的滞留时间。原发性肝癌实质部分肝动脉血流量(HAF增高,是由于肿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且所在肝叶、肝段的供血动脉增粗、血供增加,产生虹吸效应,对周围肝实质产生“窃血”作用,使得供应肿瘤的肝动脉血流灌注量增加,邻近肝叶或肝段动脉血流灌注量相对减少,这就使肿瘤实质部分的HAF进一步增高。研究证实,在肝内结节由良性发展到恶性进程中,随恶性程度的增加,门静脉供血不断减少而肝动脉供血不断增加,因此HAF很好得显示了肝癌的动脉、门静脉的供血比例的变化。换言之,通过HAF的变化,观察到肝内病变的门静脉供血减少而动脉供血的不断增加,强烈支持HCC的诊断。PS就是指对比剂单向自血管内渗漏至组织间隙的速率。直接反映了由肝癌组织引起的造影剂从血管内向组织间隙的扩散。因肿瘤组织内存在大量的异常微血管,其血管壁的内皮细胞不是十分的完整,说明了肿瘤微血管内皮发育不良,基底膜不完整,相邻的内皮细胞间隙相对较大,因此对比剂进出血管比较容易,组织间隙的滤过性发生显著增强,所以能够导致PS值发生升高[4]。
综上所述,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存在显著特征,为今后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全显跃,张雪林,孙希杰,等.兔VX2肝癌模型动态磁共振灌注成像的量化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6(5):620-621.
[2]方捷,杨立,肖越勇,等.原发性肝癌肝脏灌注的多层螺旋CT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0(5):719-721.
[3]李晓华,冯娅琴,雷建明,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栓塞前后肝血管的血流动力学观察[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10,6(3):494-498.
[4]邹文远,张自力,石思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癌TACE前后血供变化的价值探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3(07):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