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浅谈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

王秀红

王秀红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现代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教学知识,而应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他们的主体进取精神呢?当然有许多方面可以做,例如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方法的变化等,但是在这些方法、手段之上,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观念应先转变。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能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培养出有主体意识的学生,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求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我认为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1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支点,提升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面对现实问题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经具备的数感得到进一步提升。设计这样的现实问题:先出示三款玩具狗的单价,分别是65元,70元和75元。再说明十一期间,百货商场全部商品打九折,如果有VIP卡的,在此基础上再享受八折。另外,购物满50元的返还10元现金。凡凡要买其中的一只玩具狗,如果最省钱,应买哪一只?为什么?有的同学只把眼光停留在了最省钱,忽视了现实情境,因而选择价钱最少65元的小狗,表明这部分的学生的数感还很肤浅,不能联系实问题思;而多数学生则通过对照促销方式,运用数量关系,精心计算,通过计算和比较得出购买70元的玩具狗最省钱。因此结合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也就能增强其数感。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各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学生能够用自己对数的理解去认识了解社会,反之,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了解又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感。毋庸置疑,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许是伴随儿童终身发展的。数感的建立开始时更多依靠经验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靠经验、理性的叠加形成观念,这就要求从低年级起让学生的数感逐级发展。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创设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数感,因为它是人的基本素养的一种标识。只要我们真心为此付出,处处留心,一定能为学生的数感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让学生在广袤的数学天地里越飞越高。

2引导学生辩论传统教学中,教师总以严谨的教学秩序为治学之标准。学生被遏制住兴奋,压抑着学习的冲动和发现。他们只在被老师需要时,才一吐为快,老师不点名,不准开口,学生只能是机械地学习,对他以后的终身学习造成制约。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在学生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他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还都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我一直在一旁微笑的听着,最后说:“嗯,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当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争相发言,还经常会为一个小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就不能作为旁观者任由他们发展下去,而应对他们进行引导、点拔,适时把他们拉回到主题上,导入关键处,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时要充分发挥起来。引导好了,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流于嬉闹。

3激发求知的欲望有一些学生,喜欢课前把当天要上的课先了解,然后上课时积极发言,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以传统教学观点看,这是一个让老师又喜又忧的事。喜的是课前学生预习,教学起来轻松些;忧的是有可能打破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刚一上课,有学生就一二三地全说出来了,精心的准备被打乱。对这种情况,我们现在要以新的眼光去看它。孩子本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不知道的,他想去了解,知道的他又想说出来,表现一下。这是很正常的。教师应该摒弃以前的观点,正好利用这点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在学生独立解答完例题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点?你能发现什么吗?”马上就有学生说:“我知道,是乘法交换律a×b=b×a。”我一愣,但马上转变计划,反问:“你说得很好,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叫‘交换律’吗?a和b是什么?可不可以换成别的?”经过这一改,本来头痛的问题解决了,而且相比而言,改变计划后的教学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更能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对知识发生过程印象更深,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青县马厂学区东姚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