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映平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510000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为学生设置必要的疑问,精心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同时,教师还必须要努力改进提问的方法,讲究提问的艺术,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本文笔者根据自身课堂提问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提问方法
一、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目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教学实效不高。2.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出现以上的问题,我认为教师们没有真正把握课堂教学的技能——课堂提问的本领,致使课堂上教师提的难题“偏难,无趣,死板”,使学生无从答复或无法答复,只好沉默是金,教师要救场,要完本节课的教學任务,就唯有把答案本身说出来了。再者,教师提的难题“过简、过多、过滥”,使学生随口答复出难题而无需多加思考,出现老师和学生群情激昂,看似热闹有序的场面,但效果往往是基本理论与实际的摆脱,“纸上谈兵”,未考虑学生的真正需求。面对此种情形,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寻找症结。经过大量的听课评课,经过自身的多次实践,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把握好课堂提问,未研究学生的真正需求。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本领之一,是老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本领,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效果与利益。高效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高效的课堂是一曲优美的琴音,让人陶醉此中;高效的课堂是一杯清纯的香茗,沁人心脾。下面笔者结合自身课堂提问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二、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
1.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打开他们求知的大脑、个性的思维,从而带动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方式,改变提问的角度,使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例如《行道树》一文:“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行道树认为自己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既然是神圣的为什么又说是痛苦的呢?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抓住时机,激活思维
选准提问时机对于课堂教学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孔乙己》一文,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什么、名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使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时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3.形式多样,换位提问,提高课堂实效
课堂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可改变提问的方式,多方位提问。可以是学生问、学生答、教师归纳总结;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这样的提问,能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感官,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放开思想的野马,在知识的原野上尽情驰骋,在发现问题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及时地发现许多站在教师角度不易发现的学生认识的问题,观察到学生具体的认识过程,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处于乐融融的学习气氛之中。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一文时,布置学生阅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读到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然后提出问题。而后在讲读时,就有学生举手问:“课文中‘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这时笔者没有急于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说:“这是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个句子好吗?”此时,情感就得到了很好的沟通,“教”与“学”的关系也得到密切配合。因此,我们上课就要尽可能地使用“我们”、“大家一起”等词语。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认为,上“讲台”犹如上“舞台”,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带领学生一起进入角色,教师的这种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会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激情和奋发的上进心。
又如教授鲁迅的散文《风筝》,鲁迅的文章有很深的思想性,语言有很深的含义,学生尤其是刚升上初一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把这样一篇难懂的文章讲述清楚,首先要明白学生理解程度到了哪里,哪些是他们已懂的,哪些是未懂需要解决的。于是我布置学生预习时,要求他们阅读文章,并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上课时首先要学生提出他们的问题,对简单的问题我们当场解决,对有难度的问题我们归纳出了5个主问题,分别是: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5)“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
看到这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深深感觉到我小看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思考能力,这些问题恰恰是这篇文章重点需解决的问题,学生们与我不谋而合,课堂进行得很顺利。
4.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无味,妨碍了思维的发展。我们把问题变成曲问的方式提出,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而后回答。如《桃花源记》一文中,为什么桃花源村的人反复对他说不让告诉外人,渔人却不遵守诺言告诉太守了呢?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呢?又有什么用意?这种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5.分层设计,引情联想,化难为易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深度,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简单的小问题,或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引导学生向纵深思考。这样的提问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祝福》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主人公是谁?”然后再问:“她是怎么样一个人物?”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她遇到什么遭遇,反应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状?”最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今天的生活与她相比又怎么样呢?”这样就实现了“引情联想”这个语文知识的教学任务。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维,化难为易,课堂教学的纵向流程得到了合理的安排。
三、结束语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怎么样让你的课堂更精彩,我认为教师们应当做到:熟谙课本,抓准教材的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层次,做到因材施“问”;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课堂教学,以学定教;有很强的课堂应变本领,能在预定的基础上依据课堂效果提出生成性问题;有较高的自身素养,可以巧妙地提出相关问题,可以与学生和谐相处。在充满亲和、智慧、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我想定能确保可行提问顺利开展,也才能建立可行的课堂,从而更好地推动新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有序实施,提高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