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怀琼(云南省巍山县妇幼保健院云南巍山672400)
【中图分类号】R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126-02
【摘要】目的探讨2007—2009年我县剖宫产指征及剖宫产率,为指导合理的分娩方式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分析3年来我院(县医院、县保健院)分娩及剖宫产资料。结果3年间住院分娩总数为4237例,剖宫产率为:43.52%,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剖宫产指征顺位前6位,共1431例,占77.77%。指征顺位前6位依次为:胎儿宫内窘迫、社会因素、头盆不称、脐带绕颈、臀位、妊高征。结论发挥健康教育的先导作用,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及职业操守,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推广使用适宜产科技术,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关键词】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临床分析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及医疗行为中许多因素的介入,使得住院分娩者剖宫产率逐年上升,本文对我县3年的住院分娩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来探讨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及制定相应的降低剖宫产率的具体措施。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由我县2007年至2009年的出生报表、分娩登记、剖宫产情况调查表。调查内容为产妇一般情况、孕产次、高危因素、分娩方式、剖宫产指征及新生儿情况等。
2结果
2.1分娩方式3年总产妇4237人,剖宫产1844人,占43.52%,会阴侧切1281人,占30.23%,自然分娩666人,占15.72%,会阴裂伤420人,占9.91%,阴道手术30人,占0.71%。
2.2剖宫产指征与顺位前6位占77.77%,共1431人,其中胎儿宫内窘迫630人,社会因素314人,头盆不称236人,脐带绕颈118人,臀横位73人,妊高征60人,其他409人。
2.33年剖宫产率变化,有逐年升高趋势,2007年分娩总数1487人,剖宫产人546人,剖宫产率36.72%,2008年分娩总数1369人,剖宫产人数551人,剖宫产率40.25%,2009年分娩总数1381人,剖宫产人数747人,剖宫产率54.09%。
2.4剖宫产指征归类胎儿因素、胎儿宫内窘迫、臀横位、双胎、胎位异常、羊水因素、脐带绕颈、胎盘因素(前置、早剥)、巨大儿等共999人。社会因素:无明显手术指征或要求剖宫产者共314人,母亲因素:胎膜早破、妊高征、疤宫、过期妊娠、先兆子宫破裂、妊娠合病症(内科疾病、盆腔肿瘤)、高龄初产妇、妊娠合并症共233人。头盆因素:骨盆狭窄、产程异常294人。
3讨论
3.1剖宫产率纵观国内40年的剖宫产率,由60年代的5%上升到90年代的20%左右,近年来已达40%—60%[1]。本文资料显示,近三年来剖宫产率为43.52%,且逐年升高,与此相符。
3.2剖宫产指征分析
3.2.1剖宫产指征前六位共1431人,占77.77%,顺位依次为:胎儿宫内窘迫、社会因素、头盆不称、脐带绕颈、臀位、妊高征。
3.2.2胎儿宫内窘迫由于产科工作者的责任心加强,加之胎儿监护技术的发展,胎儿宫内窘迫已越居剖宫产指征的首位,但由于胎儿监护存在着“过度诊断”问题。故不能单纯将胎儿监护结果作为剖宫产指征的依据,应综合考虑,属胎儿宫内窘迫作为指征会有所减少。
3.2.3社会因素由于医疗消费作为一种特殊消费被推向市场,患者具有选择权,而一些孕妇和家属不恰当的运用了这种权利[2]。另外由于医疗风险等因素使得产科医生过于谨慎,只要发现异常,立即向家属交待,而家属也不愿产妇及孩子有丝毫风险,急于要求手术时而结束产程。从而失去了许多可以试产的机会,而这些病例中大多数都可以通过观察和治疗而自然分娩。
3.2.4头盆不称主要原因是入院时头盆不称,特别是初产妇,临产后试产不充分,故除对医务人员加强工作责任心外,还应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以熟练掌握头盆不称的诊断标准和剖宫产指征,避免因临界或轻度头盆不称而致的剖宫产。
3.2.5脐带因素由于产前检查率的提高,B超的普及,脐带绕颈的检出率较高,因脐带绕紧可引起胎儿宫内窘迫、胎先露下降受阻、胎死宫内等严重并发征,故发现者均考虑剖宫产。而并非所有的脐带绕颈都会给新生儿带来不良后果。
3.3降低剖宫产的措施
3.3.1正确认识自然分娩,减少社会因素剖宫产,并加强医患沟通,让孕妇及家属认识自然分娩的过程、特点、避免不必要的担心。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改善服务态度,消除孕妇对自然分娩的恐惧心理,加强对自然分娩的信心,并为她们提供舒适、安全、清洁、温馨的待产及分娩环境,从而得到她们的配合,减少社会因素剖宫产。
3.3.2剖宫产率升高,是当今产科领域中的一个新趋势。加强围生期保健,做好产妇胎心监护,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修养,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黄醒华.对剖宫产的思考.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385.
[2]冯国祥,华凤珍.人为因素剖宫产原因初探.中国妇幼保健,2001,16(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