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在奎(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行政处)
摘要:本文通过对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背景的简述,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进而对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实现路径,提出了笔者的一孔之见。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背景问题对策
1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背景简述
首先,是世界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本市场飞速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要融入国际经济潮流,如果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而谋求自身的较高水平的发展是很难实现的。而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自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进会计和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为全球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减少或消除“语言”上的障碍和成本,无疑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随着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应用,深刻影响着会计信息从输入到加工和处理,再到传递和使用的全过程。可以说,信息技术革命为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并加速了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因此,在当今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会计国际化是必然趋势,潮流所向,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其次,我国跨国投资东道国地位的确立。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各地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吸收的海外直接投资增长很快。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吸引外资占全球跨国投资的比重接近10%左右,已然超过美国而成为跨国投资的第一大选择地。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随着吸收海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并且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会计核算体制和加强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首先要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会计协调。
2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并存,成为与国际准则趋同的障碍。我国的会计制度一直高于会计准则,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均采用“会计准则”的形式来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正因为如此,一旦发生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争论与摩擦,国外通常指责中国会计尚未与国际惯例接轨。再有,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新的经济事项快速出现,但却缺乏会计标准的应有规范与约束。例如,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运用股权激励方式激励高级管理人员,但支付的股票等权益性工具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一直没有规定;又如,每股收益是上市公司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披露指标,但我国一直缺少每股收益计算与披露的会计规范;再如,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一直不够明确,有的采用权益结合法,有的采用购买法,导致实质上相同的业务却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我国目前将会计制度由企业自行制定的条件还相差甚远,目前以至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国家统一制定企业会计制度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但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以及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2.2缺乏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传统,会计执业人员水平不高。国际会计准则在实施上并不是依赖于法律条文,而是主要在于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在我国的会计实践中,主要依赖于对法律条文的对照,几乎没有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习惯。目前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的总体水平不高,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进行会计处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会计规范“准则化”和“会计思维”制度化的反差。会计人员沿袭不变的会计处理方法,存在从众心态。会计人员不考虑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照搬其他企业对相类似业务的处理方法。
二是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不适应会计职业环境的变化,会计人员忽视企业所处经济环境和技术条件等非会计因素的影响。不少职业判断仅仅局限于会计专业范围之内,忽视了与之密切联系的环境和技术因素的影响。
三是会计信息的公共性与会计职业道德“异化”。会计人员在职业判断中依附于企业领导的态度,盲目接受来自领导的态度和看法,放弃了自己应有的职业判断。
2.3我国会计准则的数量与涵盖面未能涵盖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所有交易行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发展方面,已制定了国际会计准则(IAS)41项,美国的会计准则也已制定了约154项准则公告。我国制定会计准则起步较迟,我国于2006年2月颁布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相对来说数量要少的多,一些新问题尚未涉及,准则的涵盖面小,可操作性较差。
我国现有具体会计准则还未能涵盖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所有交易行为,有些准则的规定不够明确,可操作性较差,准则的质量还有待提高.相对于美国的154项准则公告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3项仍有效的国际会计准则与6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数量要少得多;我国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雇员福利,养老金计划,物价变动和通货膨胀,保险业,农业等会计事项的处理均还未涉及。
3对策建议
根据对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存在主要问题的阐述与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快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应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3.1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的特殊会计准则。我国过去和现在实行的不同规模的企业毫无差别地按照同一个会计制度提供会计信息,也是造成和加剧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们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别制定执行不同繁简程度的会计制度,会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同时,在我国众多的企业中,各自对会计准则的需求程度差异很大,可以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功经验,逐步实现从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转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他们无论在规模。经营管理水平,还是在会计信息的需求上,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比,它们要求制定的会计制度(准则)只要能够满足有限的信息使用者的基本需要就可以了,不必象大企业那样需要满足资本市场上众多股东、各政府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因此,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应当符合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宜过分繁琐复杂。
3.2提高会计执业人员水平,完善行业自律机制。首先,优化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素质是指影响决定会计人员行为能力大小的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上,不仅要系统地掌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还应当熟悉计算机知识、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优化会计人员素质。其次,健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机制。财政部近年来修订了一些具体会计准则,如债务重组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以及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准则等。修订的核心是尽量回避公允价值,重在考虑会计职业判断所产生的盈余操纵,甚少顾及会计职业判断反映经济业务实质的特征。这表明,在目前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交锋中,可靠性要求占据了上风。尽管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能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但这一优势的发挥有赖于健全的会计职业判断执行机制。
3.3实行逐渐向会计准则转变的策略。我们不能忽视会计准则这一国际通用的会计规范形式的重要意义,至少为了进行国际上的沟通,为了使国外投资人(跨国资本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的会计规范及其所形成的会计信息,我们也需要采用会计准则的形式来规范我国现代企业的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考虑到会计制度也有易懂易学,便于操作的优点,我觉得按会计制度来规范其会计核算仍然是必要的。那就是说,在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准则与制度两种形式在会计规范中应当同时并存。因此,笔者建议,对于我国会计规范的改革也可以提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首先,近期目标是准则与制度并行,即实行两种形式的规范;其次,即远期目标,远期目标应采取单一的会计准则规范形式,其由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状况来定。因此如果广大财务人员的会计水平提高到足以熟练的应用会计准则的程度,用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然的。
4结束语
我们必须加深对会计国际化的认识,在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同时积极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原则,促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文.会计国际化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23).
[2]崔刚.关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历史演变与持续国际趋同的思考[J].会计师.2010.(01):102-104.
[3]马义.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若干问题的探讨[J].辽宁经济.2009.(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