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淡“丑角”与“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17
/ 1

漫淡“丑角”与“趣”

孙洋李江江

地方戏的丑角并不丑,而是一种趣的独特形式,是一种趣的创造与变异,趣的升华与超越。因此,地方戏的丑角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精神与美学特征。研究地方戏的丑角情趣与趣味,对发展地方戏艺术与整个戏曲丑角艺术,都是大有裨益的。

地方戏扎根于民间,具有极大的普及性,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艺术。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更有地方戏广阔的大舞台。有人说,地方戏是“农民的艺术”,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不仅在农村,在城市、在厂矿、在军营、在校园,地方戏也深受平民百姓与工人、战士、学生们的欢迎,“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尽人皆知。著名吉剧作家王肯先生说:“应当明确,二人转是民间艺术,它来自民间,深得民心。东北丑之魂,是东北人赋予的,是在东北广阔的黑土地中孕育、诞生、成长的。”这里,“东北丑”指的就是东北地方戏的丑角。

二人转演员一旦一丑,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即“分包赶角”,“化出化入”,所谓“千军万马,就靠咱俩”。

从理论上讲,丑至少起到一半的艺术作用,在二人转表演艺术中,至少占有“半壁江山”。然而,何以在这一旦一丑之中,丑又上升为主要地位呢?这与二人转的唱乞艺术、走唱艺术、农民艺术等特色密切相关。一句话:与二人转的观众密切相关。

二人转艺术异常重视观众学,真正把观众视为“上帝”与“衣食父母”,所以有许多艺谚,如“这是戏那是戏,留住观众才是戏。”“宁可唱欢了,不可唱蔫了。”于是才有了“三分包头的(旦),七分唱丑的”之说,丑角才成为主角。

地方戏丑角的艺术手段十分丰富,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说口。说口是丑角最主要的艺术手段。艺谚说:“唱丑唱丑,全靠说口,不会说口,不是好丑。”要说得俏皮、流利、生动、幽默。说口的形式很多,有套子口、平口、疙瘩口、俏口、崩口等等;说口的内容很广,有讽刺社会、针砭时弊、生命哲学等等。

2.使相。使相是丑角的另一种艺术手段。使相来源于戏曲表演艺术中演员的“亮相”,只不过“亮相”是“定格”,而使相则是动静俱有,而且包括面部表情与全身动作姿势,并呈夸张性特点。例如张野在二人转《傻子相亲》中的丑相、怪相、羞相、蔫相、傻相、冷相、哭相等等,都非常精彩。如《姜须搬兵》中的姜须,《马红眼上当》中的马红眼,无不具有喜剧性格的特点,并且经过艺术家的夸张、放大和渲染,令人击节赞叹,百观不厌。

说口与使相,是丑角的两大艺术手段,老艺人说:“包头的凭唱凭浪,唱丑的凭口凭相。”足见“口”与“相”对丑行的重要性。

3.绝活。要唱好丑行,除了“说口”与“使相”外,还要有拿手绝活。“绝”是手绢、扇子等绝活。“绝”是具有高难度技术动作,突出形式美和娱乐性的一种。二人转的手绢、扇子,是令人叫绝的抒情道具,它们是绝活与激情的有机统一,是流动的诗,无言的歌。手绢像雄鹰在天地之间盘旋翱翔,扇子像蝴蝶翩翩起舞,令人赏心悦目。

4.唱。二人转表演以唱为主。它的唱,不仅唱词本身是抒情诗,而且有三百多个优美动听相当抒情的曲牌,这些曲牌,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丰富多彩的感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人们的喜怒哀乐,二人转在演唱技巧方面,不仅强调“大嗓”,而且注重“甩腔”,即“唱词要成片,甩腔要到段,甩不响不甩,甩不出劲来不甩”。一个“甩”字,非常形象地表明了二人转唱腔鲜明强烈的艺术风格。艺人说:“丑行肚,杂货铺”,指的是丑行肚囊要宽绰,功夫要全面,唱丑的要是一个全才型演员。不仅会演男性各种角色,而且会演各种女性角色。《大西厢》中的丑行,就以扮演红娘为主。

总之,地方戏丑角不仅行当功夫要全,而且“说、唱、扮、舞、绝”五功也要全面掌握,要“多专多能”,不能像戏曲演员那样,青衣只要唱工,武旦只要武功。

地方戏是幽默艺术,也是丑角艺术,因为地方戏的幽默主要通过丑角表演来体现。“旦走一条线,丑走一大片”,旦角脚踏大地,丑角则撑起一片天。唱丑的逢场作戏,嬉笑人生,用滑稽与幽默表明对人生的态度,揭穿社会的本质,播下笑的种子。所以丑角是地方戏美学精神的主要载体,地方戏丑角的“趣”备受群众的喜爱。

责任编辑王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