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浅谈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

张颖霞

张颖霞(山西省古交市中心医院山西古交03020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2-0375-02

【摘要】中药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中医临床疗效,影响中药疗效的各种因素通过分析,有中药的品种、产地、采收季节、加工炮制、贮藏保管、药师、煎煮服药等。

【关键词】中药疗效质量影响因素

中医的辩证论治过程是通过方药实施,其中药的质量优劣就直接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因而中药的疗效取决于中药的质量,而其质量的保证过程是复杂的、系统的过程。从药材的品种、产地、采收季节、加工炮制、贮存保管、药师、煎煮服药因素等各个环节都应严格控制,保证中药疗效的正常发挥。现分述如下:

1品种因素

古往今来,中药由于来源广,种类繁多,中药品种混淆的现象时有存在。据不完全统计,一个药名来源于一种药材与一个药名来源于多种药材的比例大约是3∶1,也就是市场常用的四百种药材中有1/4是复杂的品种,其中化学成分也有很大差异,进而导致中药的质量不稳定,影响疗效。

2产地因素

同一种药材,由于产地不同,质量就有所差异。由于道地药材的产量有限,临床上医师处方标注为道地药村,但药房并不一定是“道地药材”,就造成药品供应与医师用药脱钩,影响了医师用药的准确把握,而使疗效下降。因道地药材很难满足临床用药的需求,如今为了满足全球市场的供应,在确保药材质量和临床疗效的前提下,按照GAP规范要求,通过引种栽培扩大药材的种植范围,保持道地性的规范化种植,开发新资源,从而达到全面提高中药材质量的目的。

3采收因素

药材的质量与产地和采收季节时间有密切的关系。科学采收应遵循植物的药用部位中有效成分积累动态和生长发育阶段。如泽泻的采收时间就其利尿作用而言,冬天采收的正品煎剂,利尿作用最强,春天采集作用稍差,未成活苗无利尿作用,甚至有抗利尿作用[1]。

4加工炮制

4.1保证质量,增加疗效张仲景对药物“治消”的主要方法有:去皮、去心、去节、去芦、去核、去纹、去足翅等,即桂枝、大黄、桃仁、杏仁去皮,天冬、麦冬、丹皮、远志去心等,这样除去非药用部位以增加用药疗效质量。

4.2降低和消除毒性,改变药性,突出其主要作用《伤寒论》中要求洗的药物有半夏、吴茱萸、大黄、海藻等,其目的是“洗”去毒副作用。

4.3保持有效成分恒定许多苷类的中药,如苦杏仁,通过清炒,炒至黄色,从而破坏其所含的能分解杏仁苷的酶,使其以分子形式存在,从而达到贮藏时药效基本不受影响的目的。

炮制要求严格按操作规程,而实际工作中,药农当地加工就不按正常规程操作,自行加工,只要求达到表面色度即可,从而影响药的质量疗效。

5中药的贮藏保管因素

贮藏保管对药品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贮藏过程中若发生虫蛀、发霉、变色、走油、自燃,就会降低质量和疗效,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应注意日常贮藏的经验积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药物质量疗效,减少经济损失。

6药师的因素

医生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一步,通过辩证论治能把药运用到精、准、绝。古人用药是自行配制,对药的质量了如指掌,如今是药房给药,药的品次、质量等级情况使医生难以调整具体用药的剂量,从而影响药的疗效。药房备药不全不规范、生熟不分,炮制品种单一,一种炮制品代替多种;处方先煎、后下、包煎等,药师随方配药,不予常规另包;调配的过程以手代秤,分量不匀,从而影响疗效和用药安全。

7煎煮、服药因素

7.1煎药的器具前人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即可用陶瓷、砂锅。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煎药时不讲究,用了铝、铁制品,就可导致某些药物用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产生化学变化,影响正常疗效,产生副作用。

7.2煎药时间、火候

7.2.1浸泡煎药前首先要冷水浸泡20—30分钟,种子、果实类浸泡1小时,浸透后再煎煮易于有效成分煎出。

7.2.2火候煮时火候要先武后文,开始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宜武火急煎,以免药性挥发,药效降低,甚至改变。厚味滋补药宜文火久煎,使药效尽出[2]。

7.2.3煎煮时间先煎的药煮沸后煎15—20分钟,再下群药,群药再煮30分左右,后下之药宜在群药煎好时下,煎4—5分钟即可,以防止其有效成分走散。

7.3服药方法及时间煎好的药液要趁热滤出,两次混匀,分而服之,这样可以达到最佳疗效。中药空腹服用固然好,但要分别对待。只重视其治疗作用,忽视了其他作用,并影响到人的健康,是不可取的。还有医师在用药的过程中忽视了服法,也会导致药效不佳。

此外,临床要发挥中药的最佳疗效,还要注意用药过程中的个体差异、给药途径和环境时间对人体的影响等。

总之,确保中药疗效正常发挥要在生产、销售、使用以及贮存保管等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尽职尽责,对中药饮片进行准确的性状、显微、理化分析,控制质量,准确调配处方,向患者讲解正确的煎煮等基本知识,以确保中药的疗效发挥到最佳。

参考文献

[1]康永.中药药理学.北京出版社,2001,10.

[2]评济群.方剂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