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士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医院150026)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2-0319-02
血液稀释疗法是近年来治疗心、脑血管疾患的一种重要的血液流变学方法,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1,2]。我院自1978年以来,共收治脑血管疾病1300余例,曾对114例脑梗塞病人进行疗效观察,结果表明血液稀释治疗总有效率在95%以上。本文仅将血液稀释治疗脑梗塞的临床应用及其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一、血液稀释治疗脑梗塞的作用机理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证明,血液粘滞性的改变对局部血流有明显影响。特别是局部血管有病变时,血液流动有障碍,灌流压下降,在微循环内,切变率减低,血液流动缓慢,红细胞沉积、聚集、变硬,使血液粘滞性增加。粘滞性增加又加重血运迟缓,两者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血液稀释的临床应用
(一)适应证
1.急性缺血性脑梗塞(Hct及血粘度较高者尤宜)。
2.一过性脑缺血(TiA)。
3.脑梗塞后遗症(有一定肌力的轻、中型患者)。
(二)禁忌症
1.疑有脑出血者,
2.中、重度贫血者,
3.心、肾功能衰竭和重危病人。
(三)护士应熟悉并掌握血液稀释采血量。
首先以病人体重(kg)计算出总血量(体重×75ml),以总血量的10~20%作为血液稀释安全放血量。还要根据病人Hct、全血粘度、血压及病情、体质等情况和参考心、肺、肝、肾功能和血电解质等,灵活调整输液的质和量以及速度,以确保病人在血容量及电解质正常,血渗透压不变的情况下安全有效地进行控制性的血液稀释。
对于非急性脑梗塞病人,多采用少量(300~500ml/次)放血稀释的方法,每次间隔3~7天,共2~3次,这样做比较安全,病人反应轻微,放血过程也简单易行。
(四)疗效观察
我们对114例急性脑梗塞病人分为血液稀释治疗组(71例,简称血稀组)和传统方法治疗组(43例,简称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结果表明:血稀组临床疗效为81.7%,总有效率95.8%,与对照组比较总显效率提高32.9%,总有效率提高35.3%。
三、血液稀释治疗的护理
(一)稀释前准备
术前一般准备:操作室应宽敞,光线充足。室内物品及工作人员的准备、业务管理等要求同手术室~样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稀释前一日晚用乳酸熏蒸或紫外线照射行空气消毒,以防止输液或放血时困空气不洁而引起感染,操作者及助手应先更换清洁工作服、工作鞋,戴好帽子、口罩,并洗净双手,以防止交叉感染和保证稀释者的安全,室内除设有常备的器械和药品外,还需备有采血瓶(内盛保养液)、采血包、稀释液体-低分子右旋糖酐和急救药品、心电监护仪等。
病人准备:除按脑血管疾病常规护理外,应向病人介绍稀释疗法的目的、方法以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稀释前按医嘱检查血红蛋白、Het、全血粘度等。如病情允许,术前预输液扩容治疗2~3天。稀释前测量脉搏及血压,并记录之。
(二)稀释时的观察及注意事项
在放血前半~1小时预术中输液,天冷时需加温至35°~37℃,以预防液体温度过低于体温而出现寒战和输液反应。取一只前臂或选用下肢躁部的静脉输液,将穿刺部位洗净、严格皮肤消毒,注意掌握滴速,开始要慢,如无输液反应,逐渐加快至100滴/分,以利扩容,并随时注意观察有无输液反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
取病人另一侧手臂选好穿刺点,在无菌操作下,以16号大针头刺入静脉,血流入采血瓶,助手轻轻顺一方向摇动血瓶,使血液与保养液充分混合均匀,以防血液凝固。但摇动不可过度,以免破坏红细胞。嘱病人作连续握拳和松拳动作,使血流通畅。血流速度以呈持续状态为宜,如出现减慢或中断,应迅速查明原因,予以调整。在放血的同时要以同步速度补给术中液体。若放血的速度快于输液的速度,病人可出现心率增怏,脉搏细弱,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等症状,此时应考虑低血容量引起,应加快输液速度;若输液速度快于放血速度,病人出现心慌、气急、咳嗽、吐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病人可能出现了急性肺水肿,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给予处理。因此,在稀释过程中,护士严格掌握输入液和放出液的速度,保证出,入量平衡,严密观察病人T.P.R.Bp的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防止急性肺水肿发生。
(三)稀释后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观察:稀释后注意疗效的观察,对病人的神志、语言、肌力、肢体功能等注意恢复的情况,血流变指标有无改变等,应做好详细记录,以进一步了解稀释后患者康复情况。对重症病人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特别对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改变应重点掌握,以提供治疗依据和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
术后护理:术后一部分病人可能岛感疲乏无力,多3~5天自行消失,护士应向病人解释这一洽疗反应是暂时的,以消除顾虑。术后3-5天嘱病人卧床休息,并保证水分和营养的供给,鼓励病人多食清淡、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有利于增强全身抵抗力,预防便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