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
(泰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彩超室271000)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4-0371-01
病人,男,28岁,发现颈部包块15年,局部疼痛肿大14天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76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20/80mmHg,精神可。专科情况:面部基本对称,右颈上部甲状软骨水平偏右侧一包块,约3.0×3.0cm,质地较硬,触痛明显,局部皮肤稍充血,皮温基本正常。双侧腮腺及双颌下腺泌液正常,辅助检验,WBC,8.95×109。
彩超检查:初次检查右颌下腺下缘见大小约2.7×1.7cm类圆形低回声团,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后方回声增强。10天后,彩超探查发现:上颈部颌下腺内下方软组织增厚,结构紊乱,可探及大小约3.7×1.3cm不均质低回声,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周边及内部可见血流信号。
术后病理:右颈部鳃裂囊肿。
讨论:鳃裂囊肿系胚胎发育过程中鳃弓和鳃裂未能正常融合或闭锁不全所致的颌面部囊性肿块,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见于20-50岁。组织学按照鳃弓的胚胎发育及其特定的解剖位置,将鳃裂囊肿分为第一至第四鳃裂囊肿,以便于诊断及治疗。第一鳃裂囊肿为第一鳃裂残留胚胎痕迹,即从外耳道至颌下三角,表现为腮腺内或颈前三角的囊肿。第二鳃裂囊肿起源于第二鳃裂畸形,典型部位为胸锁乳突肌前1/3与下2/3汇合处,可发生于从舌骨至胸骨上窝的任何水平,可分为4型,Ⅰ型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颈阔肌深面。Ⅱ型较常见,位于胸锁乳突肌浅面,颈动脉间隙外侧和颌下腺后方。Ⅲ型位于颈内、颈外动脉之间。Ⅳ型位于咽旁间隙,紧邻咽壁。本例鳃裂囊肿位于右侧颌下腺下缘属于第二鳃裂囊肿(Ⅱ型)。鳃裂囊肿临床上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物,大小不一,生长缓慢,触诊质软,无搏动感。由于鳃裂囊肿的内部结构特点及可能发生的变化较多,当内部回声为无回声时,较易诊断,而当内容物粘稠时,多表现为实性肿物图像,影响第二鳃裂囊肿的正确诊断。由于感染等外界原因造成继发感染时,囊肿局部增大,疼痛,与周围组织有粘连,较难诊断。此外,本病例还应与颈部其他包块鉴别诊断:1.甲状舌骨囊肿,位于正中或接近正中线,与舌骨、甲状软骨关系密切。2.淋巴管瘤:多发囊性,病变较大,压之易变形,多见于小儿。3.神经鞘瘤:为不均质的低回声肿物,较大者可见无回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