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牧区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策略

张建荣韩瑛

张建荣韩瑛甘肃省肃南县康乐明德学校734400

摘要:近年来,寄宿制学校在西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蓬勃发展,并且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民族地区儿童能正常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但是许多寄宿制学校常常由于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师能力的差异、远离家庭教育等各种现实困难,进而带来了学生厌学辍学、迷茫困惑、自卑孤僻等身心健康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深入自己所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寄宿制学校,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认识到寄宿制学生存在的几种心理问题,依据这些问题分析了寄宿制学校进行身心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牧区学校学生身心健康

目前,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办学的一大特色,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有效改善了一批农牧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对扩大义务教育规模、保证学龄儿童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寄宿制学校的运行远非“盖房子”那样简单,随着寄宿制学校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

我县属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截至目前,已建成寄宿制学校7所,占学校总数的50%。这些学生的年龄分布在6岁到18岁之间,可以看出有的孩子在一、二年级就要暂时离开父母,适应学校集体生活。孩子们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内心的忐忑与矛盾也会随之产生,这种外部与内部双重的影响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大的挑战。同时,孩子们从小缺乏与父母的大量沟通和交流,使得寄宿学生与家庭教育出现断层,因此,寄宿制学校不光要承担普通学校的教育角色,还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角色,不光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进步,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寄宿制学校尤其要重视。接下来,笔者就以自己所在的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养成。

一、开展身心健康教育集体辅导

学校在日常课业之外,应该定期安排时间开展身心健康教育集体辅导。在寄宿制学校这样一个环境下,开展这样的活动非常容易实施,因为孩子们的吃、住、行都在学校,便于把他们召集到一起谈心交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把贴切的温暖的语言送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就是自己的家,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还可以采取灵活、幽默的教学方式教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二、进行身心健康咨询的个别辅导

心理问题有它的普遍性又有个人的特殊性,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使他们的自信心和今后战胜类似障碍的能力增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牧区学生很难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位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与学生个别交流,说说心里话,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可通过书面的形式,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与老师交流思想,使学生觉得老师是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心里话愿意向老师说。

三、联系家长,重视身心健康教育

进入寄宿制学校,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就变得越来越少,尤其是对于那些低龄的寄宿学生,从七、八岁开始就要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这是对孩子身心发展的极大挑战。即使有定期的见面或者是回家休假的机会,但是父母也只是关注孩子的吃饭、穿衣和学习这些表面的问题,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父母疏于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内心倾听,这样与孩子的隔阂就越来越大。为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寄宿制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实地体验,如举办家长接待日活动。家长到学校可以体验和感知寄宿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学校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以便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迅速处理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让他们在愉悦的学校环境中接受教育,在受教育中获得安全感、尊严感、发展感和成就感,顺便教给家长一些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家庭中也能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这跟我们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为生之道”和“为人之道”讲的是同一个道理。而我们今天探讨的就是“为人之道”这个方面,一个人光具备生存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身心健康影响着人们如何生存、如何生存得更好。而教育要体现公平,就是要让大多数的受教育者都要得到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更应当倍受重视,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6。

[3]傅宏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2。

[4]杨宏飞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290。

[5]张丽锦沈杰李志强盖笑松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7(5):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