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谷保琴

谷保琴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民医院心内科456750)

【摘要】目的:观察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按随机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以下简称A组)和对照组(以下简称B组),每组各20例,均采用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滞剂作为基础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降纤酶,疗程为14天。结果:治疗后,A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缺血比B组明显改善(P<0.05或0.01),A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12导联中ST段压低的导联数(NST)和ST段压低数值的总和(ZST)较B组和B组治疗后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降纤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建议推广使用。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降纤酶;治疗;有效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024-02

Curativeeffectobservationoffibrinolyticenzymetotreatmentofunstableangina

GuBaoqin.ThePeople'sHospitalofQiCounty,He’nanProvince,Hebi456750,China

【Abstract】ObjectiveObservethedroptypefiberenzymetreatmentof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clinicalcurativeeffect.MethodsChoice40patientswithunstableanginafromFebruary2013toFebruary2014inourhospital,wererandomlypidedintoobservationgroup(groupA)andcontrolgroup(groupB),eachgroup20cases,allusingnitrateandbetablockersareusedasthefoundationtreatment.IngroupA,onthebasisofconventionaltreatmentcombinedwithfiberenzyme,courseoftreatmentfor14days.ResultsAftertreatment,foranginapectorisandelectrocardiogram(ecg)ischemia,groupAthaningroupBimprovedsignificantly(P<0.05or0.05).Anginapectorisattackfrequency,thegroupAisbetterthangroupB(P<0.01).ConclusionThedecreasefiberenzymeonunstableanginadiseaseshavebetterclinicalcurativeeffect,suggestedthatthepromotionuse.

【Keywords】Unstableangina;Fiberenzyme;Treatment;Effective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也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其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它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关系密切,其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具有独特性,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得到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40例均为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全部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学会及WHO临床命名标化联合专题组制订的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1]。

排除标准:年龄超过75岁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严重高血压患者、有活动性出血或已知的出血体质者、有出血性脑卒中病史者。

4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5~72岁,其中初发劳力型10例,恶化劳力型7例,自发心绞痛3例;B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2~72岁,其中初发劳力型12例,恶化劳力型5例,自发心绞痛3例。两组年龄、性别、心绞痛类型、心电图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A、B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服用肠溶阿斯匹林硝酸酯类他汀类降脂药、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和或钙离子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A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化钠注射液100mL降纤酶10U(沈阳第一制药厂生产)静脉点滴,每天1次,连用14天。

1.3观察项目

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从入院前到住院14天,每天作心电图记录1次,以12导联中ST段压低的导联数(NST)和12导联中ST段压低数值的总和(ZST)观察心肌缺血改善之情况。

1.4疗效评定标准

1.4.1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减少>80%;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减少80%~5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减少<50%。

1.4.2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ST\T改善>50%;无效,ST\T改善<50%。

1.5统计学方法

组间率采用卡方检验,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P<0.05,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A组的总有效率为95%,B组的总有效率为65%,A组的疗效明显优于B组(P<0.01)见表1

2.2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A组的总有效率为90.%,B组的总有效率为60%,A组的疗效明显优于B组(P<0.05)详见表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i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1;

两组治疗前比较P均>0.05。

2.4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后,A组出现1例注射部位轻度渗血局部瘀斑,无内脏出血及肝肾功能损害,其他不适都在治疗结束时自行消退,1例牙龈出血,观察2天后自行好转,1例伴持续性组织纤维蛋白原低于1g/L,皮肤出血加重,使用纤维蛋白原1g每日1次静脉滴注,3天后出血得到控制。B组无上述不良反应出现。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态,15%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不稳定型心绞痛发展而来的[2]。它的主要病理变化如下: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损伤血管内膜,导致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含量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FIB)增加。斑块破裂时,血小板凝血物质聚集在内膜下,形成血栓。活化的血小板通过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而将机体的纤溶活性进一步减弱,造成体内凝血与纤溶系统之间的失衡,导致冠脉内血栓形成,尤其是容易形成急性心梗者,FIB的浓度升高,对心绞痛、心肌梗死的预后影响显著[3];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动态变化平衡,对维持生理性纤维蛋白溶解和预防病理性血栓形成十分常重要。纤溶活性由血浆中t-PA及PAI-1调控。t-PA是纤溶系统主要的生理性激活剂,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贮存并释放入血,它可以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从而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增加纤溶活性[4]。PAI-1是调节整个纤溶状态的主导因素,可与冠脉内膜病变的厚度及冠脉张力有直接关系,并且与心绞痛的进展呈负相关。血液中t-PA和PAI-1活性或含量变化导致的纤溶活性下降,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的进展有关[5]。

降纤酶是一种由尖吻腹蛇毒液中提取的单一成分的蛋白水解酶,它的药理作用如下:类凝血酶作用分解FIB的肽链A,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可在循环中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或被纤溶酶溶解,降低血中FIB;直接溶解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具有纤溶酶原激活作用,促进内源性t-PA的生成,溶解血液中的纤维蛋白;使红细胞表面电荷增加及降解产物增多,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抑制血栓形成并改善血液流变特性;含有缓激肽释放酶,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6]。

本探索研究的结果表明,降纤酶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缺血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或0.01),且其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12导联中ST段压低的导联数(NST)和ST段压低数值的总和(3ST)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有明显改善(P<0.01)。综上所述,降纤酶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降纤酶,可在不同机制上抑制凝血过程,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增加抗凝疗效,明显改善UAP相关症状,可有效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10-312.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3]GILMZAREBINSKIMOLSZEWSKIRetal.Fibrinogenserumlevelsinpatientswithstablecoronaryarterydiseaseandacutecoronary[J].PolMerkuriusZLek20009(50),531-532.

[4]潘建强,低分子肝素联合波立维治疗心绞痛疗效观察,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3(5)564.

[5]庄建华、赵忠新、曾莉莉等,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疗效观察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27(1):1----5.

[6]陈俊文略,论冠心病的病机与治疗[J].陕西中医1996,1(9):407--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