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人民医院湖南衡阳421500
【摘要】目的:探索及分析对冠心病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药物口服治疗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本组收集我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间我院接诊的患冠心病的1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90例)与治疗组(n=90例)。对照组90例患者给予拜阿司匹灵口服治疗,治疗组90例患者则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经口服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血小板凝聚率均有明显降低,其中又以治疗组的差异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血小板发音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用氯吡格雷口服治疗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抗血小板药物;口服;临床疗效;安全性
冠心病主要是指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引发的心脏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出现血管堵塞或狭窄,心肌缺氧、缺血,心脏负荷增加等因素,是冠心病形成的主要因素[1]。相关研究表明,该疾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为脂代谢异常,其会生成斑块,而在长时间的积累下这些斑块会造成动脉血管变窄[2]。近年来,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因此,为了分析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该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收集我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间我院接诊的患冠心病的1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别给予氯吡格雷与拜阿司匹灵口服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收集我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间我院接诊的患冠心病的1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病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冠心病相关诊断标准[3];(2)均存在胸痛、胸闷等临床症状,经心电图检查后,均有不同程度的ST-T段缺血性改变(3)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具有肝炎、肝功能不全及高胆固醇血症等疾病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3)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本组18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90例)与治疗组(n=90例)。对照组90例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患者38例;其中年龄最小者38岁,最大者55岁,平均年龄(43.18±13.68)岁;病程10个月~8年,平均病程(4.24±1.53)年。治疗组90例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患者35例;其中年龄最小者39岁,最大者57岁,平均年龄(44.07±14.1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上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存在临床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90例患者采用拜阿司匹灵进行治疗,给予拜阿司匹灵肠溶片(生产企业:德国拜耳制药厂,规格:100mg/30s,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80078)经口服治疗,100mg/次,1次/d,连续接受为期25d的治疗。
1.2.2治疗组治疗方法
治疗组90例患者则患者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进行治疗,给予氯吡格雷(生产企业: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5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542)经口服治疗,75mg/次,1次/d,连续接受为期25d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治疗前、治疗后2h及治疗后25d时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凝聚率、血小板反应指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并构建数据库,以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和分析,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x2比较进行分析,单位以率(%)表示,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凝聚率、血小板反应指数等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单位以均值±标准差()来表示,当显示P<0.05时,则提示在比较方面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h、治疗后25d的血小板凝聚率及血小板反应指数对比
经表1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小板凝聚率和血小板反应指数对比(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血小板凝聚率均有明显降低,其中又以治疗组的差异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血小板发音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P<0.05)。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h、治疗后25d的血小板凝聚率及血小板反应指数对比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共有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共有2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89%)。可见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冠心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阻塞或狭窄,进而使机体产生心肌缺氧缺血坏死的疾病,主要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等3种类型[4]。该疾病的主要病因为脂类物质的堆积,该现象会对患者的正常血流情况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进而使患者的心脏产生出血情况,明显增大了患者的心绞痛发生风险。即使临床治疗可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因冠心病造成的血栓疾病亦会给患者带来非常巨大的痛苦,因此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给予活化血小板药物显得尤为重要[5]。
拜阿司匹林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小剂量用药即可获得良好的TXA2抑制效果,且对PCI2的影响最小,从而获得较为理想的抗栓效果,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药物在治疗时出现治疗无效应答的概率越来越高,明显影响了患者的疗效。氯吡格雷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冠心病治疗药物,其可以选择性与不可逆性的对血小板受体和激动剂的结合进行有效的抑制,进而实现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临床研究表明,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血小板凝聚率和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这提示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明显优于拜阿司匹林。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采用氯吡格雷口服治疗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丹苹,王侠,李晓庆等.邓铁涛冠心病方案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5):1167-1168.
[2]陈红燕,彭绍蓉.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变化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8):338-340.
[3]杨文,刘洁云,秦雷等.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6):621-623.
[4]韩雅玲.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1):21-23.
[5]刘健.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4):317-318.
[6]贾新未,傅向华.冠心病高危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09,24(2):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