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字理辨析字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1

巧用字理辨析字义

雷明娟

——也谈古诗字义教学之策略

雷明娟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行村镇赵疃学校265100

摘要:我国古代多借用古诗抒发情感,并通过汉字的形式进行历史记录。汉字,作为记录汉字的文字,它把诗人的情感利用汉字的字义表达出来。因而,了解汉字的字义对了解古诗情景和诗人情感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字理辨析字义古诗字义教学策略

一、字理辨析字义

“字理”说白了就是构字原理,就是依据构字规律,对造字法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理解汉字所要表达的含义。通过字理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古诗句的含义。

二、古诗字义教学

1.古诗的地位。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瑰宝,是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它虽词句短,但是情感丰富,隐藏着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我国历史悠久,诗歌的起源和发展更是源远流长,很多著名的古诗都被编入语文课本中,并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其内涵,并且背诵默写下来。古诗是文学的传承,是历史的写照。

2.古诗字义教学重要性。古诗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载,它篇幅短小,但是写作手法多样,同时蕴含的意义较含蓄。它是古人运用当时的词字,反应出当时作者的思想和社会生活现状。

古人作诗是自己情绪的抒发,运用少量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情感,因而在文字的运用上会进行反复推敲、斟酌,使所用的文字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如唐代诗人贾岛在进京赶考时,吟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在反复的咏诵后,觉得“推”字似乎用得不够准确,觉得换成“敲”字是不是会更好。经过深思之后,最终把诗句改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因为“敲”字更能体现月夜的寂静­­。可见,古代诗人作诗对诗中的文字字义反复进行琢磨。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认真对待古诗中的每一个字,深刻理解每一个字的含义,从而理解整首古诗的意义。

三、古诗字义教学策略

1.迎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古诗字义教学中,要注意迎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大多处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时期,在学习古诗时,对诗中的一些常用字,要更加形象地进行呈现,进而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含义。

2.追溯字源,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识字记忆。识字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看懂书面语言的基础。我国是文明的国度,中国语言和汉字精髓博大精深,在汉字的用法上方法也是多种多样,需要大家好好进行分析和学习,常用汉字约为3500字,在教学过程中,对字义的讲解要更加生动,要通过追溯字源的方式,还原汉字造字之初的形体,更加形象直观呈现汉字,使学生知道汉字的由来,体会到造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汉字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通过了解造字原理使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汉字的字义和书写。比如李白的诗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光”是会意字,由上火和下人组合而成,表示人的头上有火而发光,本义指光明­­。在古诗中“光”字用的是引申义:光芒、光亮。学生理解了“光”的形义关系之后,可以很快地理解字义,更好地理解“床前明月光”,说的是月光十分的明亮。

3.准确疏言,提高古诗的阅读效率。在古诗中,每个字都十分重要,对每个字的理解涉及到全句乃至整篇古诗,古语言: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的“之”字,是会意字。这与现代词语的解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现代词语中“之”往往用做代词、结构助词,在古诗中,“之”是一个实词,表示“去、前往”的意思。学习古诗,首先要对题目的含义进行理解,还有要对作者进行了解,了解作者不同时期的不同古诗作品,为接下来好好学习分析古诗打下扎实的基础。让学生明白古诗中“之”的含义,对以后学生自己再在别的古诗中碰到类似的汉字,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含义,准确理解古诗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古诗的阅读效率。

4.理清多义关系。古诗中经常会遇到同行不同音的字,造成同一个字不同字义的现象,如“长”字既是长短的长(cháng),又为生长的长(zhǎng)。也有一些汉字,同形同音却不同义。这样的多义字数不胜数,如果让学生全部背下来的话,几乎根本做不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说明词义之间的演变关系,减轻记忆负担,避免记忆混乱。

四、总结

因此,许多的语文工作者都在研究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合理运用字理辨析字义的方式,通过追溯字源,加强对字义的辨析,形象生动的感受古诗场景,使学生提高古诗的学习兴趣,对我国的古代诗词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罗会鹏如何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3):87。

[2]曾彩兰初中语文课中如何改善古诗文教育.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2):103。

[3]张莉浅析小学古诗词的教学策略.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2):101。

[4]程丽语文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2):44。

[5]古敏娟“字理识字法”在低年段识字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7,(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