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对风寒风热外感的辩证论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临床对风寒风热外感的辩证论治研究

张光明

张光明(安徽省太和县人民医院安徽太和236600)

【中图分类号】R2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8-0046-02

【摘要】目的观察和学习祖国中医中药,临床对风寒风热感冒进行辨证论治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文将20例风寒、风热临床外感患者,按照中医学基础理论分型进行辩证治疗,证属于风寒所致外感患者,其治疗方法是,治当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证属风热所致的外感患者,属于中医辨证认为是风热感冒患者的,治疗当以辛凉宣肺清热解表,风热感冒偏于轻型的用辛凉清剂,风热感冒偏于重型的患者,临床用辛凉重剂等治疗方法。结果通过临床辨证论治,总有效率为95%。结论笔者通过临床中医中药的临床灵活运用,合理用药,对那些临床较为疑难外感“表实病症”,发挥中医中药的专科特长,发掘未能发现祖国伟大医学宝库,使它能为人类造福,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关键词】中医中药风热风寒感冒临床研究

感冒这个普通的名词,普普通通的病,往往被患者忽视治疗,由于其粗心马虎,其结果是患者自己在延误自己的病情,完全在一定条件下转归,一段的感冒不论是风寒感冒或是风热感时均可发生能自行好转或治愈,感冒是因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上常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脉浮等为其临床主要表现,感冒现代又称伤风,如果病情较多,并在一定时间内广泛流行,其病症多类似,那时又叫流行性感冒了,今论述的是以四时而发的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1],临床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有时难以确诊,笔者采用中医辨证论证论治,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10年8月,笔者所在门诊与住院患者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在15~55岁,平均年龄(33.5±4.6)岁,病程2~13天,平均(6.5±1.5)天,治疗前均经乡村卫生院给予抗病毒类,解表类的治疗抗感冒的西药或中成药未见明显好转或加重的患者前来就诊,按中医的辨证分型,偏于风寒者为风寒感冒14例,偏于风热者为风热感冒6例。

1.2方药运用

1.2.1风寒型感冒

症见鼻塞声重,咽痒、喷嚏,流涕清,咳嗽,痰多稀薄,甚至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发热者其脉浮数,恶寒甚者其脉浮紧,夏令挟湿则身热不扬,头胀如裹,肢体酸痛而重,或见外有风寒表证,内有胸闷,泛恶、纳呆、口淡、苔腻等里证。中医辨证认为风寒型感冒,治当辛温解表宣肺散寒,常用方《肘后备急》卷二方:葱鼓汤、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1],葱鼓汤在农业大县,在群众的普通风寒(受凉)感冒使用甚广:大葱1两、豆豉1两(30g)适当地加入生姜,水煎顿服,取汗,若用之效差者,仍然汗不出,此时加葛根12g,升麻10g,或服后汗仍然不出者,加生麻黄6g即可,此方法便于在农村县城使用,用之效如神斧,同时也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群众经济节约,身体康健了,这是我们的贡献,本方其功效是通阳解表,治伤寒,初起一、二日,头痛,内热,脉洪。方中葱白辛温通阳,疏达肌表以散表寒,豆豉辛甘以宣散解表,合而为发汗解表之轻剂。荆防败毒散(汤)在风寒感冒轻剂治疗之后,效果不著的情况下进行治疗的方剂,其用药费用远远高于解表之轻剂,荆防败毒散(汤)是现治疗风寒感冒之重剂,其中荆芥,防风,羌活等为驱散风寒之要药,是治疗肢体疼痛,对恶寒无汗用之最宜,方中配前胡、桔梗等旨在宣肺止咳,鼻塞声重者加炒苍耳子,如初春或是在夏季,因受凉冒雨风寒挟湿者,方用羌活胜湿加减治疗,其功效是散寒除湿。全程方药是以祛风解表为主,使汗出而风寒之邪具祛,中医认为风能胜湿,如若素体有湿应随证加减运用燥湿之品即可,方剂如平胃散:方中陈皮、厚朴、苍术、甘草,本是运脾燥湿之要方。

1.2.2风热型感冒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有汗或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涕浊,咳痰黄稠,口干欲饮,咽喉焮热红痛,苔薄黄,脉浮数。如有挟湿挟暑者,身热汗出不解,心烦口渴,尿赤,苔黄腻。本组讨论的是风热感冒,治疗当辛凉解表,方用《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汤)和《通俗伤寒论》方:葱鼓桔梗汤加减治疗。银翘散和葱鼓桔梗汤两方中均有连翘,豆鼓,薄荷,竹叶,桔梗,甘草,故二方均能疏表泄热,轻宣肺气,银翘散方中用银花,芦根,牛蒡子重在清热解毒,并加用荆芥以助疏解之力;葱鼓汤用葱白,栀子,重在轻宣解表,头胀痛较甚者加桑叶、菊花以清利头目,加入桑叶,菊花就又组成了一个方剂,名叫桑菊饮,桑菊饮是治疗风热感冒之平剂,银翘散则是治疗风热感冒之重剂,葱鼓桔梗汤在此起到中调之用[2]。咳嗽并伴有痰浊时方中加贝母、前胡、杏仁化痰止咳,黄痰加鱼腥草、黄芩、知母、瓜蒌皮清化痰热,如临床可见有咽喉红痛疼痛,方中可酌加射干,玄参以解毒利咽,如流行时期,症状又比较重,热毒明显,方中又可酌加蒲公英、草河东、大青叶等清热解毒类中药,肺热素盛者,寒束热遏,错综复杂,烦热恶寒,少汗,咳逆气急,痰稠,声哑,方中用石膏、麻黄以清宣肺热。伤津者加沙参、花粉、梨皮等清肺润燥之品,此时不易再用辛温之类。

又夏之季感冒者多兼暑邪,每多挟湿挟热。如若暑热熏蒸,除有风热本证外,兼有身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的患者,方用新加香薷饮:方中藿香、佩兰、苡仁、六一散以解毒清暑退热,使暑热之邪从汗外泄,湿从小便而出。临床霍香正气散,也是当今运用治疗暑感冒,以清暑利湿,芳香化浊所常用。表寒里热者,以疏风宣肺,散寒清热的麻杏甘石汤加羌活、鱼腥草;又有大便秘结,身热不退,苔腻,脉滑实而数者乃表里具实者,方可选用防风通圣散,以表里双解。(方药略)

1.3典型病例

李某某,男27岁,务农,2010.7.20号因发热头痛,浑身不适五日后前来就诊,咽痒鼻塞声重鼻流清涕,时有喷嚏,咳嗽痰多以清稀薄,头胀如裹四肢重着无力,脉浮等症状,前医以病毒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予以清开灵、病毒性、地塞米松等进行点滴,并加服感冒类西药,治疗五日病情未见明显好转,鼻塞声重现象尚存,以及咳嗽症状较前加重,经介绍前来就诊于中医,查其脉浮紧,苔薄白,声重痰稀,肢体酸楚,重着天力,本症状属中医风寒感冒偏于湿邪的患者,上方用清开灵点滴实属误诊,中医的风寒感冒理应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之法,方用葱鼓汤和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2]。处方:荆芥10g、防风12g、党参12g、羌活10g、独活10g、前胡10g、柴胡10g、桔梗12g、枳壳10g、茯苓12g、炒苍耳子10g、生麻黄6g、甘草6g、生姜大葱为引。嘱服三贴,复诊上述症状好转,鼻塞清涕现象治愈。时伴脘腹不适纳谷不香尚存,效不更方上方加广藿香10g、佩兰10g。续服三贴,10日后病愈。

邹某某,女,31岁,务农2009年6月下旬,症因发热少汗头痛经村卫生室诊断,病毒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而点滴青霉素抗病毒类药物治疗4日,虽有好转,但发热头痛,鼻塞涕浊,口干欲饮,咳嗽痰黄,咽喉肿痛,未见好转,苔薄黄,脉滑数。中医辨证认为本证属风热感冒,治当辛凉解表,祛风清热,方用银翘散合桑菊饮两方进行加减治疗,药物:合银花15g、连翘12g、淡竹叶10g、牛蒡子10g、荆芥10g、豆鼓12g、薄荷6g、韦根15g、杏仁10g、冬桑叶12g、贝母10g、黄芩10g、炒苍耳子10g、甘草6g。嘱服3帖,复诊上述症状明显好转,咽通症状尚存,效不更方,拟上方加射干12g、玄参15g、鱼腥草15g、嘱服3帖,一周随访病愈。

1.4疗效标准

在上述中药治疗中,服药6帖症状和体征全消失为治愈,服药7贴症状好转,渐如常人者为转,服药5帖症状和体征未见好转或需结合其它疗法者为无效。

2结果

治愈:症状和体征在服药6帖后完全恢复;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服药7帖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渐如常人者为有效;服药5帖症状体征虽有缓解或需结合其他治疗者为无效。治愈1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

3讨论

感冒近代医家治疗之法争论甚多,中医治疗感冒,特别是四时感冒有独特之处,中医认为感冒是由风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之时,侵袭人体肺卫肌表所致,经云:“邪之所奏,其气必虚”就是当今诊断的可靠依据,有人说中医古,我认为古方今用,发挥前人之智,提高我们的健康水平。当气候突变,寒暖失常之时,风邪病毒最易侵袭人体。六淫之邪无处不入,稍之不慎即可患然。首先分析讨论风寒感冒,风寒感冒其主要是以风寒外袭,肺失宣降所致。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气道为呼吸出入的通道,由外邪袭肺,气道不利,而常出现一些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喉咽作痒等症状,中医认为肺主皮肺与皮毛相合,风寒客于皮毛,寒邪在五行居阴,其气凝闭,卫外之阳被遏,肌表(营卫)失和,故见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骨节酸楚等。邪容于表则苔白脉浮,脉紧则为寒盛,脉浮则为邪正相争,又有一些寒之邪客于肌表,湿性重者粘腻,发病时身热不扬,头胀如裹,肢体酸痛而重感觉,如内外合邪客于中焦时,临床就有胸闷,泛恶,纳呆,苔腻等湿困中焦的表现了。

本文对患者外感风热而发生的病变进行学习性讨论,每一种病,每一个症,都有千头万绪,都有理不清的道理,我越学,越写越感到自己知道的甚少,所以学习是要永远不能止步。现就因热感冒所致病的病因病机在此和大家讨论讨论,风热感冒患者,首先取决于患者的体质,同时外感就有风热,风寒之分,风热感冒其要点是:以发热重,怕冷轻,头痛,口渴症状明显,鼻塞涕黄,咽痛或红肿为主要特征[3]。其病机分析:外感风热之邪为阳,阳从热化,风热邪气郁于肌表,腠理不密,可出现发热恶风,有汗或汗出不彻,风热之犯,肺先受之,肺失清肃,则有头痛,鼻塞,涕浊,咳嗽痰黄稠,风热之邪熏蒸于清道,气道不利,化热,则咽痛口渴,苔黄,脉浮数,真正地反应出风热之邪外客于表皮之象,夏令感冒,夹湿夹暑为患甚多,身热不己,状热不适,以及小便短赤,苔黄,脉濡且数,均可诊断之[4]。

综上所述,临床对治疗感冒,首先要知其病因,因风邪伤于肌表为主,但常与人的体质正气强弱有密切关系。其病位主要在肺卫,肺居高位为五脏之华盖,发病以实证居多,如虚体威之,则要以本虚标实进行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而不误[5]。

参考文献

[1]张伯臾,董建华,周钟英.中医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8~42.

[2]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陈可冀,等.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1)86~107.

[3]王长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药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2012.(2)13~14.

[4]石岫岩等.苇茎宣痹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期4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2):99~101.

[5]关心,等.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3,12(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