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浅析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应用

范宗方

范宗方福建省沙县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在树立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国小学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忽略的教学内容。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创新与提高是重要命题。立足博大精深的历史与文化,将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积极纳入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体系中去,把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同时也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责任意识等,最终引导和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事业的持续进步,我国以基础教育为主的整体教育教学事业正在步入发展改革的关键时期,当下正在全面兴起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这是我们多年不断推行和探索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凝聚了一代教育人的集体智慧,是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一步。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和强调对于学生核心素养与发展能力的培养,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下学生要具备解决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锻炼学生能够使自身实现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作为社会个体实现社会生存与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培养。教育是为了人更好地生存、更好地发展而存在,这是我国教育教学在功能上的调整,也是教育作为社会群体有意识地培养人所应该具有的大情怀与大视野。

基于上述这样的时代背景,各级各类学校、学校的各个学科都要提高认识,自觉与国家统一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保持一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开展课堂创新性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一代教育人所要面对的时代命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作为面向小学生这样一个正处于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品质养成重要时期群体的学科教学,其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优化提高学科教学水平的任务非常艰巨,要不断在实际教学中探索科学高效的学科教育新模式。在小学思品课程教学优化改革过程中,通过运用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本文将紧密围绕传统文化在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一主题,重点阐述和探讨在当下将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经典纳入到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现途径,以和学界探讨。

1、通过强化诵读环节让小学生在思品课堂上较为真切地体验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扩大传统文化知识存量,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打下理想的基础。

我国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与教育内容,这是我们在新时期小学思品课堂中可以广泛借鉴和应用的重要教育资源。众所周知,儒家经典在很大程度上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体行为习惯,鼓励读者积极通过努力拼搏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与我国当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基本价值追求高度吻合,因此有必要首先通过强化诵读这一环节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诵读中学生扩大了相关的知识容量,也实际上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和熏陶。

就具体的小学思品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从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展示,在学生大致了解文本含义的基础上强化诵读,让学生大声而整齐地进行朗读,如我国重要的传统启蒙类读物《三字经》、《百家姓》以及《孝经》等就是很好的素材,“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三字经》中的这个片段读来朗朗上口,寓意深刻,诵读这个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提高了语言能力,对学生积极学习态度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小学思品课堂教学积极实现与传统文化典籍的有机融合,通过富含教育意义而学生又喜闻乐见的经典故事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习惯和诚信意识、责任意识。

礼仪习惯和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是当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和素质。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新时期需要及时地将思品课堂与传统文化实现有机融合。就实际一线课堂操作层面而言,小学思品教师应该强化自身在传统文化典籍特别是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方面典籍的知识积累,将这些素材恰到好处地放在课堂教学中,这实际上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既激活了传统文化,在小学生心灵深处播撒了文化的种子,同时也丰富了思品课堂教学,有利于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特意挑选一些事关文明礼仪、诚信以及责任方面的典籍,通过小故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三字经》中“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段,教师要深挖背后的故事,通过这样生动的小故事,当下小学生普遍缺失的礼仪习惯等素养能得到有效提高。

3、传统文化与小学思品课堂的有机融合需要综合手段的合力,努力为小学生打造一个传统文化气氛浓厚的成长环境。

以上所阐述的方式和途径显然是不够的,是单薄的,传统文化与小学思品课堂的有机融合、通过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发展能力需要学校和教师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为学生打造一个传统文化气氛浓厚的成长环境,让文化成为小学生茁壮成长的养分。就思品教师而言,我们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小规模的朗读、讲故事等活动,也可以看一下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但必须得有鲜明的主题,如孝道和责任意识,如自强不息的拼搏意识,让主题鲜明、故事性强的文化典籍成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

新时期传统文化与小学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背景下重要的研究命题,这需要各个教育主体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美好的明天,也祝愿小学生朋友们能够在祖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健康成长、为国出力。

参考资料:

1、仇玉洁,借力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思想品德教学,《内蒙古教育》,2016年11期。

2、詹华如,教育要培养“男子汉”,《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4年03期。

3、王玉玲,传统文化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有机融合,《吉林教育》,2017年30期。

4、陈曦,《弟子规》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机融合,《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15期。

5、王大恒,用儒家经典为学生找回缺失的品德,《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