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感受,往往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然而不同的教师教学却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有的音乐教师课上得生动感人,紧紧吸引学生,教学效果很出色,而有的教师上课却平平淡淡,学生没什么兴趣,教学效果较差。原因何在呢?诚然这与每个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教师的音乐技能水平较高,在教学中范唱、范奏效果必然较好。此外,在音乐教学还需要老师用语言去组织、指导教学,通过语言的表述把音乐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在此语言便起着很大的主导作用。
都知道音乐教师的本质是审美,对此学生的一切音乐实践活动都应该是美的,都应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教师赋予学生的也应该是美的,这样才能在音乐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别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所以音乐教师在提高自身音乐素养的同时,优化音乐教学的语言,树立美好的语言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1.树立语言的声音、语言形象法国著名演员老郭柯连曾说过:“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图画的感染力,远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的一声叹息那样动人。”而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在教学舞台上教师必须借助声音语言表达教学内容,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是一种通过声音来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艺术。作为音乐艺术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树立自己声音、语言的美好形象。在语音上,字的发音要准确,切记夹杂方言怪调,有如歌唱中必须唱准乐曲的旋律一样,这是语言的基础。一般米说,音乐教师声音的音质是较好的,特别是有声乐特长的教师,良好的音质是语言表现的有利条件,如音质较差的音乐教师,可以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通过训练,不断调节美化自己的音质。这样,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美好的嗓音,必能令人爽心悦耳,一开口便可在教学舞台上树立较可信而又动人的形象。
2.调节语言的音量、音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中写道:“恰当的演说方法……什么时候应该说得高,什么时候应该说得低,或者不高不低。根据不同的主题采用的节奏,这就是演说家应应该记得的三件事一一音量、音高和节奏。”亚里斯多德的这段话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音乐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调节语言的音量,音高。如一般的练声、听音、节奏、视唱练习等教学,语言音量可适中,语气自然亲切,声调可平和一些;而教学的重难点处,则可适当加大音量,提高声调;在讲述乐曲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时,声音可时大时小,声调时抑时扬,把情感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声调的变化也应该是情感的融入,自然的调节。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更美地表达教学内容。
3.把握语言的节奏和力度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是主要的音乐表现手段,是旋律的骨架。存语言中,人们说话时,语气的轻重缓急也各不相同,这种不同的语言节奏、力度可以表达不同的性格情绪。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语言酌基本节奏和力度。语气不可太急、太缓、太轻、太重。要把握好语言的基本节奏和力度,并根据教学内容感情的需要作特殊的处理。如教学的重难点处可放慢语言节奏,加强一些语气,对富有情感色彩的教学内容,可热烈急聚,或行云流水,让语言跌宕起伏,变化有致,使学生恬然入情,为之所动。
4.加强语言的逻辑性、形象性音乐教学中,许多内容是需要学生在课堂是眼、耳、口、脑、手同时并用,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美。如果教师缺乏逻辑性、条理不清,重复累赘,“这个”、“那个”的口头禅,以及漫无边际的语言发挥,不能准确简洁地表达教学内容,这样势必造成课堂拖沓冗长,或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或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学生亦谈不上美的感受。因此,加强语言的逻辑性是优化音乐教学语言的关键,而无论在怎样的教学过程中,生动活泼的语言、具体形象的比喻常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解延长号“⌒”,就矬可以这样说:“老师今天让大家认识一个符号。它长在每个学生的头上,它是由一条眉毛和一个眼睛组成的”,出示符号,学生一看很形象,鲜明,马上就掌握了。这样语言的形象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知识,受到美的熏陶。
俄围大文豪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可以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表现的地方。人类表达感情最直接的工具是语言,语言又是音乐教学中最直接的工具。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平时应有意识地学习,不断优化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表现力,让自己的语言更富有魅力。让我们音乐教师“说”的和“唱”的一样好,“说”的和“奏”的一样美。让优美的语言为音乐教学添姿增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