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法中的下法,就是运用泻下方药以通泄大便,消除胃肠积滞,或者攻逐水饮的一种治疗方法。作者发现,该方法与躯干损伤治疗原则—治当下行之理有相通之处,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在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适当应用攻下润下方法,对解除疼痛、治愈疾病有良好效果。2006年-2008年门诊和住院部共接治该类患者176例,现总结如下:
1治疗疾病
躯干损伤的疾病:胸肋部挫伤35例,肋骨骨折(包括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胸腔积液、湿肺等)23例,急性腰扭伤63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含骨质疏松症引起椎体变形)55例。
2方药
增液承气汤加桃红四物汤为方底,桃仁15克,红花12克,生地30克,玄参30克,麦冬3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赤芍12克,甘草6克,加入大黄10-15克,木香10-15克;胸部疾患可加柴胡/枳壳10-15克,腰部加牛膝/木瓜9-15克,即可。
3治疗方法
新鲜创伤者,以首服三剂为宜,病程5天以上,则以首服2剂为宜;年老体弱者首服以一剂为好,观察疗效后再适当增加剂量;服后次日可出现腹泻症状,青壮年甚至出现水样腹泻,应于治前向患者解释清楚,打消患者顾虑;得便后两天停用。
4结果
该方法显效较快,一般得便即效,三次便后痛减50%以上,整个治疗过程可缩短一半以上,临床效果显著。
5讨论
下法属八法中之常规法则,原意是指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和积水,使停滞于肠胃之宿食、燥便、实热、冷积、淤血、痰结、水饮等从下而出以解除疾病的一种方法,大多内部疾患之病理产物,都需“从泻而除”,总的来讲,下法所体现出的基本含义是:“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以泻为补”[1]。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结滞,留而不去,非攻坚破积之品不能除”[2]。
胸部挫伤和肋骨骨折,“气血瘀阻于中焦,中焦不利则全身气机不畅”[3],腰扭伤及胸腰椎骨折,“气血瘀阻于腰腹,日久化热,热结于肠中”[4]。现代医学认为腰部血液循环主要是通过腰动静脉进行,增加腹部压力,则阻碍腰背部的血液循环,出现临床症状加重;减低腹部压力,有利于腰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通过泻下,可在腰腹部造成人为失水的环境,从而更有利于调节体液循环,达到促进新陈代谢、调节神经系统等效果;可促进新陈代谢,排除对机体有害的毒素,从而缓解或消除全身中毒症状[5];本法能够抑制多种致炎剂,如组织胺、松节油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并能抑制透明质酸的活性,从而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物,控制炎症的扩散[6]。肺于大肠相表里,通泻大肠,使肺气得以清肃下降,壅遏解除,故胸痛闷胀疼痛之症得以解除[7]。
作者是受到经典名方复元活血汤启发,针对躯干损伤的共同特点在于:淤血停滞,痛不可耐,拒按腹胀,大便难解,而得便后痛即缓解,可以运用下法通泄大便,减低腹压,故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以增液承气汤增液润下,加入大黄攻下,木香行气止痛。如果单纯靠传统方法治疗,以上疾病一般缓解时间在5-7天,特别是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变形卧床患者,甚至需要一周或者10天以上,运用润下泻下治疗,得便痛即减半,一般显效在治疗两天以内,疗效迅速。该方法用意为:以活血破血化瘀为正治,以大黄木香行气攻下,化瘀攻下并用,使破溃之淤血能从肠道泄出,使淤不能停,经脉通畅而疼痛消退。患者得便后不能马上停用,此时患者便色黑,此乃仲景云“久瘀与热结证——其色必黑”之意[8],说明淤血仍未清除,可减量使用大黄木香,维持每日便次2-3次,一般两天后便色转黄,再使用活血化瘀药物进行治疗,起事半功倍之作用。年老体弱者在实施中医治疗同时,可适当运用静脉补液营养支持的西医治疗手段,对增强疗效预防脱水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2][3][4]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八卷第十五.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第二版,76-88页,154-159页.
[5]徐阳平.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中国骨伤2005年3月第18卷第3期,ChinaJOrthop&Trauma,Mar.2005,Vol.18,No.144页.
[6]顾奎兴.通下法在治疗疑难病症中的应用研究.中医药学刊,2003年1月第21卷第1期,17页,23页.
[7]冯关力,张毅.泻肺通下法在开胸术后的应用.现代中医药,2003年第4期,第4页.
[8]王缨,朱建军,顾武军.伤寒论6下法应用探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7月,23-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