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峰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太钢总医院骨科山西太原030003)
【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性三踝骨折的术前处理措施。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4例不稳定性三踝骨折伴脱位的患者临床资料,入院后麻醉下行胫距关节复位,克氏针(穿跟骨、距骨、胫骨)固定。结果:伤后至骨折内固定手术时间为5~10天,术后伤口均呈甲级愈合。结论:对不稳定性三踝骨折脱位进行克氏针(穿跟骨、距骨、胫骨)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成本低,患者经济负担小,制动效果佳,利于皮肤软组织消肿,提高手术安全性等优点。
【关键词】三踝;骨折;不稳定性;术前处理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0-0227-02
踝关节是人体负重量最大的屈戍关节,日常行走、跳跃活动,主要依靠踝关节的背伸、跖屈运动;踝部骨折均为关节内骨折,需要完全复位,如果关节面对位不良,踝穴增宽或变窄,都会引起负重疼痛或关节不稳,松动或运动受限,日后必将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由胫腓骨下段的内、外踝和距骨组成[1]。三踝骨折是指除内外踝骨折外,胫骨关节面后唇骨折移位,常伴有踝关节不稳定性脱位及软组织损伤严重,常常需要手术治疗。现对不稳定性三踝骨折的术前处理措施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4例不稳定性三踝骨折伴脱位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33~62岁,平均年龄(45±8岁);致伤原因:交通伤9例,重物砸伤5例;按Lange-Hanson分型,旋后-外旋、旋前-外旋型中≥Ⅲ度,均为闭合不稳定性骨折,手术时间为伤后5~10天,术后随访3~6月,均获得骨性愈合。
1.2治疗方法
采用腰麻或局麻+强化,对移位的三踝骨折先进行手法复位,按照与受伤机制相反的方向,手法推压移位的骨折块使之复位,后踝复位时,足先稍向背屈,然后用力将足跟向前推挤,以矫正距骨后移,C型臂透视下使之复位,将1枚克氏针由足底跟骨、距骨,穿至胫骨下端,进行固定,维持胫距关节复位;自受伤5~10天后,根据皮肤软组织条件,进行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同时去除克氏针。
2.结果
自受伤后至骨折内固定手术时间为5~10天,平均(7±2天),踝关节周围无皮肤坏死、肌腱断裂,术后伤口均呈甲级愈合,随访3~6月,均获得骨性愈合。
3.讨论
踝关节损伤通常由高能量损伤引起,不稳定性三踝骨折移位明显,伴有距骨脱位,软组织往往损伤严重,为充分确保手术安全,自伤后5~10天,待皮肤软组织条件消肿后再进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前采取制动利于消肿的措施有:(1)石膏托固定;(2)跟骨结节骨牵引;(3)跨踝关节外固定架[2];4)克氏针(穿跟骨、距骨、胫骨)固定;以上各种处理措施各有利弊,其中,(1)石膏托外固定:患肢肿胀加重易发生静脉回流障碍;不利于观察皮肤软组织条件;部分消肿后石膏松动,再次出现脱位;易出现胫前皮肤红肿、缺血坏死等;(2)跟骨结节骨牵引:胫距关节脱位制动效果欠佳,不利于消肿,易出现胫前皮肤红肿、缺血坏死等;(3)跨踝关节外固定架:胫距关节脱位复位制动效果好,利于皮肤软组织消肿;但外固定架成本贵,增加患者经济负担;(4)克氏针(穿跟骨、距骨、胫骨)固定:胫距关节脱位复位制动效果好,利于皮肤软组织消肿,成本低;但克氏针同时穿跟距关节及胫距关节,术后创伤性关节炎风险增加,本组病例随访过程中,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较满意。
总之,对不稳定性三踝骨折脱位进行克氏针(穿跟骨、距骨、胫骨)固定,该术前处理措施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成本低,患者经济负担小,制动效果佳,利于皮肤软组织消肿,提高手术安全性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92-800.
[2]吴浩俊,陈航,陈光华,单侧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并软组织缺损[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4,6(5):286-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