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连明周海丰赵林颖王丽娟(玉田县中医院内二科河北玉田064100)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0-0218-01
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系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局限性或弥散性心肌炎性病变。老幼皆可发病,年轻人多见。至今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总体上仍然缺乏有效而特异的手段,尤其对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疗效不满意。本文根据个人临床经验,探讨用中药参芪转律胶囊(本院自拟方由太子参、黄芪、桂枝、麦冬、五味子、龙骨、牡蛎、酸枣仁、茯苓、地龙、牛膝组成,每粒0.5g,相当于5.014g生药。)治疗成人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室性早搏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介绍验案一例,报告如下。
验案举例
李某,女,36岁,2009年10月25日就诊。主诉:心悸气短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一月。患者在2年前夏季受凉感冒后出现心慌气短,呈阵发性,症状反复发作。曾经当地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曾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疗效不显,两年来症状时发时止。近一月余因家中建筑操劳而症状再次发作,且程度加重,发作频繁。曾于唐山某院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早,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超声:心脏收缩力轻度下降,舒张功能略低,心脏结构形态正常。给予曲美他嗪、慢心律常规治疗,症状曾一度减轻,继而出现传导阻滞加重、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惧怕再用慢心律,致心慌、胸闷、气短再次加重,发作频繁,伴倦怠乏力,活动后尤甚,为此要求中医治疗。刻下症见:心慌、胸闷、气短,面色晦暗无华,精神不振,语声低怯,活动后喘息气促,时有自汗,头晕、乏力,纳差神疲,夜寐欠安,舌黯淡苔薄白少津,边有瘀点,脉细无力。辩证分析:患者感外邪伤及心气,心气不足则发心慌;劳累耗伤阴津,心阴不足,心神失养而悸动不安;心之气阴两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则胸闷憋气。治则:益气养阴,活血安神复脉。药用参芪转律胶囊每次4粒,每日2次口服。治疗3周后复查,自觉心悸减轻,睡眠好转。昨日因劳累,今日早搏有所增多,乏力,舌脉同前。嘱注意休息,服药同前。三诊:心悸明显好转,无头晕,进食较前增多,乏力症状减轻,睡眠亦有所好转,于劳累后略有气短,舌质淡,脉律较规整。查心电图偶发室早,无传导阻滞,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继续上方治疗。随诊至3个月,患者精神好,无心悸乏力症状,睡眠饮食俱佳,活动耐力明显增加。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早46次,无传导阻滞;心脏超声无明显异常,临床治愈。
按:1.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一般以夏季最高,冬季最少。几乎所有的人类病毒感染均可累及心脏,其中科萨奇病毒所占比例最高。而夏秋季节是柯萨奇病毒的流行季节,故心肌炎患病几率增大。国内外报道59%~88%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有过发热、头痛、咳嗽、乏力或恶心、呕吐、腹泻等先驱病毒感染史,在出现病毒感染前驱症状1-3周后心脏受累的症状逐渐出现。虽然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后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心律失常尤其是各型期前收缩通常持续时间较长,并且在感冒、劳累后期前收缩数量增多,症状加重,房室传导阻滞及各型期前收缩也可以持续1年以上,少数患者经过数周至数月治疗后病情可趋于稳定,但可能留有一定程度的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心律失常或心电图异常,经久不愈,形成慢性心肌炎。至今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总体上仍然缺乏有效而特异的手段,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抗心律失常治疗、改善心肌代谢及抗氧化治疗和免疫治疗。抗病毒治疗主要适用于疾病早期,一般抗病毒药物不能进入细胞内;抗心律失常治疗非常必要,但抗心律失常药物常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改善心肌代谢及抗氧化治疗主要是应用维生素C、辅酶Q10、辅酶A、维生素E及1,6-二磷酸果糖等药物,对保护心肌有一定治疗作用;免疫治疗疗效尚不确切,有待于大规模临床验证。
2.中医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病毒性心肌炎中医无对此病名的专门阐述,多归属在“胸痹”、“心悸”范畴。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多处在患者抵抗力较差加之病毒感染而发病,临床表现有乏力、气短,活动则加重,胸闷心悸阵作等。急性期可有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慢性过程可见低热心烦、口干咽燥、面色少华、失眠多梦、神疲乏力,舌质暗淡少津,脉细弱等正气虚弱、阴津不足表现。中医认识该病病机乃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感邪而发病。日久不解,久病入络,伤及气阴,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生成运行输布障碍而产生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瘀血阻滞心络,心脉不通,心失所养而悸动不安。本病证属虚实夹杂,以正虚为主,治疗扶正祛邪并举,益气养阴以扶助正气,活血化瘀通络以安心神。
3.方药解析:(1)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调理脏腑,佐以安神病毒性心肌炎于外感后发生心悸、乏力、脉律不整。乃邪毒内犯心脏,导致心气不足,日久气阴两伤。故临床特征为劳累后易发。治疗当法生脉散为主益气养阴。参芪转律胶囊以生脉散为基础方加减而成,方中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乃生脉散之义,补益脾肺之气,滋补心阴。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无力鼓动而血行瘀滞,故以黄芪与太子参配伍助其补气之力。茯苓健脾化痰,宁心安神;龙骨、牡蛎重镇以安神定悸;酸枣仁甘、酸,性平,归心、肝、胆经,具养心安神、养阴敛汗和滋补强壮之功;桂枝温通心阳止悸动;地龙、牛膝活血、行径、通络,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脉、定悸安神之功,以达到脏腑阴阳气血平衡目的,从而起到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2)病毒性心肌炎后心律失常,往往病史迁延,反复难愈,单纯应用西药抗心律失常往往仅是针对局部治疗,很难收效。中医治疗立足整体调整,平衡脏腑阴阳,用药宜缓图而忌急功近利,通过中药益气养阴、调理脏腑、扶助心气、温通心脉、宁心养心,疗效显著,且克服了毒副作用多、耐受性差的缺点。(3)中药的筛选体现辨病辩证相结合的原则,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黄芪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血管系统,抗心律失常,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血压,降低血小板粘附力,减少血栓形成;麦冬能显著提高实验动物耐缺氧能力,增加冠脉流量,对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并能抗心律失常及改善心肌收缩力,有改善左心室功能与抗休克作用[1]。一些实验研究对部分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机理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对临床选药选方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中药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503,551
作者简介:周海峰,主治医师,学士学位,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科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参芪转律胶囊的治疗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