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趣味教学策略简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1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策略简谈

武少华

武少华贵州省金沙县岩孔镇中心小学551801

摘要:语文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一项人文科学,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学习以及成长。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语文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做好小学语文趣味性的引导教学,只要做好小学语文的趣味教学,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他们学习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性教学方法策略

一、做好导入教学,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一样如此,开课的好坏影响这节课的成败,好的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为教学作好铺垫。在教学故事类的课文时,我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导入。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究新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的天性,是兴趣的先导。

比如在古诗教学中,可采用以旧引新的导入法:如我在教授六年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时,师问:“同学们,你们学过古诗吗?”生:“学过。”“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和同学听,看谁背得又好又多?”在学生背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学们喜欢古诗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古诗。”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成就感的同时,轻松愉快地走入新内容的学习。

二、做好课堂教学,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1.注重课外知识的辅助教学

笔者认为,语文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课外知识的辅助教学,这样就可以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多方位进行,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入了解以及体验,这就是所谓的“博讲法”,即在讲解教材时,广征博引,深入浅出,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绘声绘色,既多维度全面覆盖,又分清主次、突出中心、强调重点,趣味阐述。或酣畅淋漓似江河滔滔,恣肆汪洋,虽一日千里而意犹未尽;或质疑探究似峰回路转,却有柳暗花明之妙;或曲径通幽,寻胜觅奇,将至而豁然开朗,顿觉天地之迥然……凡此种种,即为“博讲法”。

如我在杨老师的指导下教学《安塞腰鼓》一课,学生朗读时,我用录音机播放着《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旁伴奏,悠扬的乐曲声和着琅琅书声,让学生浮想联翩、身临其境——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而独特的艺术个性……将音乐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大大地增强并超越了语言本身的美感和魅力。

2.注重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进行自我消化以及自我吸收。新教材有利于从重分析、重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教师精讲重导,学生多思善疑。我们应该让学生在预习、自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感悟、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如:某教学范例一位老师在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时,她首先让同学们通过预习并结合课文思考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出学习这篇课文研究的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所提的问题中找出对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有帮助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一、狮子的特点;二、桥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图文结合,展开研究,得到结果和答案。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知识,充分体验着创新和成功的乐趣。最后,在研读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采用“为什么,怎么样,还有什么”等方式,拓宽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创新。

3.注重给学生一定的交流平台

古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交流以及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性,教师与其搞“一言堂”将结论直接塞给学生,不如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和自由辩论的舞台。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中,教师抓住文中的疑点或要点问题“乌鸦为什么会失去口中的肉?”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合乎情理就给予肯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培养、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通过激励让学生的表现随时得到肯定,能让学生沉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把学习语文的苦差变成为乐事。鉴于长期以来学生课外作业繁重的情况,我每天给学生安排一项特殊的课外作业——猜字谜。具体来说,就是在掌握汉字的结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参与竞猜,如“西柏坡”打一字(杜)。这样,一方面消除了学生对传统以写为主的课外作业的反感和苦恼;另一方面又挖掘和展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同时,还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之?

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需要分析推理、归纳判断,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且,老师出的谜面一旦被学生猜出谜底,他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孙振鹏《寓教于乐寓教于趣》.教育艺术,2008,第5期。

[2]郑文聪《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吉林教育综合,2010,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