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秋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150076)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360-02
【关键词】产妇出院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系统的精心护理,出院时根据不同的情况予以具体的指导,才是完整的护理过程。成功的出院指导不仅直接影响患者机体的康复过程,面且能有效地预防远期并发症。产妇出院时针对所面临的各方面问题对她们进行指导、宣教。如心理,产后营养、乳房护理、婴儿喂养与计划免疫、休息与活动、产褥期卫生、性生活等方面。并通过家庭其它成员及社区保健工作者共同关心和积极配合,使每个产妇健康恢复。
1心理护理
产后时期是产妇精神状态最不稳定的时刻,各种精神刺激均易激怒。产妇出院时我们要嘱家属应该理解、支持、体贴产妇,让产妇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情舒畅,既有利于身体的康复又有利于乳汁的分泌,并能防止乳腺炎的发生。忧愁、悲伤、紧张、情绪不好都会影响身体的康复并能使乳汁分泌减少。
2产后营养指导
分娩后为补充分娩过程体力消耗及促进乳汁分泌,同时为满足泌乳活动所消耗的热能及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产妇应吃含高热能、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富含矿物质的食物。指导产妇多吃蛋、鸡、鱼、猪蹄同时多加些汤,还有骨头汤等,这些最好适量多餐,以免过量引起消化不良,增加肝、肾负担。不宜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饮烈性酒,对HBsAg阳性的产妇更应严格控制。但少量甜米酒有助于乳汁分泌。青菜和水果有助于补充维生素,并有利于大便的排泄,因产妇活动相对减少,易造成便秘。
3乳房护理指导
产后3至4天乳汁分泌旺盛,这时乳汁尚少,外流不畅,由于伴有淋巴潴留、静脉充盈和间质水肿,如果不适当或不经常哺乳就容易使乳房出现胀满、硬肿和疼痛。没有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就会出现乳头皲裂,给产妇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所以,指导产妇按需喂养,正确的喂哺姿势,一旦出现乳房胀痛,可先做热敷,然后用吸乳器吸出排空乳房;乳头皲裂,每次喂奶结束时,留少许乳汁涂在乳头上,让其自然干燥等方法。
4婴儿喂养与计划免疫指导
(1)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应大力提供母乳喂养婴儿。要把母乳喂养的优点和人工喂养害处告诉产妇和家属,婴儿4个月前<除有添加补充食品的医学指征外)一律纯母乳喂养,4至6个月以后可以添加辅食,在母乳喂养期间嘱产妇不要滥用药,要到医院母乳喂养咨询门诊部后再用药。(因为有些药物会通过乳汁传给婴儿,给婴儿带来不良后果)。
(2)产妇出院后要发给儿童预防接种卡,并指导她们定期把孩子抱到乡、镇卫生院接受预防接种,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负责。
5休息与活动指导
(1)休息:产妇产后需要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室内应良好的通风,使空气新鲜,但避免穿堂风,防止感冒及中暑。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更好的休息,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可以恢复疲劳,促进组织修复,增强体力。妊娠和分娩产妇带来身体的变化和消耗,需要6周左右的时间方能完全复原。对患者有些合并症的产妇,更应指导其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对治疗和控制发展更为重要。指导产妇每天至少要有8小时睡眠,白天亦应卧床休息。如果过早负重和疲劳过度会引起腰背和关节酸痛,甚至引起子宫脱垂等终身疾患。
(2)活动:为了使松驰的腹壁和盆底肌肉恢复张力,使产妇保持健美的体型,指导她们适当做些产后运动锻炼,把子宫复旧运动、腹肌运动、盆底肌与提肛肌运动、产褥期体操锻炼的方法和时间告诉她们。
6产褥期卫生指导
分娩后生殖器官尚未恢复正常,宫腔内有较大的创面,宫颈口松驰,阴道粘膜有擦伤。因此必须指导产妇做好外阴清洁卫生,以防感染。出院时让产妇了解正常恶露变化过程,发现恶露混浊,量过多或过少,有臭味,应考虑有感染或有胎盘、胎膜残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十天之内禁坐浴,会阴垫用消毒卫生纸,每日清洁外阴,每次大便后应清洁外阴和肛门。穿棉质衣物,勤换内衣、内裤;剖宫产术后2周可淋浴,产后24小时可淋浴;产褥期内禁止性生活、盆浴。
7产后检查
告诉产妇产后检查内容及时间。一般包括产后访视和产后健康检查两部分。产后访视至少3次,主要了解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内容包括:了解产妇饮食、大小便、恶露及哺乳等情况,检查两侧乳房、会阴伤口等,若发现异常应及时给予指导。产妇应于产后42天到医院进行一次全面的产后健康检查,内容包括全身健康状态、盆腔器官的恢复、婴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哺乳的情况。
8性生活指导
产褥期间绝对不能性交,一方面子宫创面尚未完全修复,容易导致感染,另一方面盆底肌肉韧性未恢复,易引起撕裂出血。应待产后6周检查生殖器官已复原的情况下,恢复性生活。同时做好计划生育指导,注意避免怀孕,正常分娩者产后3个月可放节育环,剖宫产术后半年方可放环。若不注意避孕,作人工流产,会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参考文献
[1]郭宁.产后随访在母乳喂养中的作用.护理学杂志,2000,15(4):255.
[2]王银玉,姚必凤,刘红梅,等.手术病人出院后随访与健康指.2003,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