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疆晓(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石林天奇医院652200)
【中图分类号】R68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189-01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1987年世界麻风病例数为1.0-1.2/千万。我国累计登记麻风病人50万左右,到上世纪末已基本消灭麻风病。笔者2006年至2009年共参与了18例麻风病人的下肢截肢。病人来自云南、贵州的边远县份,患者均做过系统的抗麻风杆菌联合治疗,并已多次复查证实为麻风病治愈期。新加坡的一个扶贫项目把这些患者集中到我院做并发症的治疗。18例病人中11例是足底慢性溃疡;7例是足踝部溃疡,均合并感染,病史长期迁延,长达10多年到40多年,因年代久远,无法追诉具体发病时间。18例病人均为男性,最大68岁,最小47岁,平均57岁。
一、慢性溃疡长期存在的原因分析:
1、18例患者都做过溃疡部的中草药外敷治疗,1例病人能说清所用药物为:黄连、黄苓、黄柏粉末。3名患者说病程中溃疡有过好转,有诉换药1年无效者。
2、麻风病致外周神经损伤,多数患者溃疡部无痛或微痛,所以治疗不积极。
3、经济不发达,社会弃视,多数患者仍处于半隔离状态,居住、饮食条件差,多有营养不良。
4、麻风病所致的肢体溃疡,因神经、血管、骨的病理改变,本身不易愈合,也没有早期清创和应用手术的方法解决。
二、一般情况
1、18例麻风病并发下肢慢性溃疡,其中10例病人有中低度贫血;4例中度贫血(血色素平均8.6g);6例轻度贫血(血色素平均9.1g)。18例病人都有程度不同的低蛋白血症,以白球蛋白偏低为主。
2、溃疡部分泌物细培养为多菌群感染,主要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本耐特杆菌。
3、凝血机制检查无凝血障碍。
三、处理
1、一般治疗:
18例病人在术前都做了支持治疗,口服高营养素和饮食加强营养,其中4例入院后输全血600ml。
2、手术治疗:
18例患者均做了小腿截肢。年龄大、病程长的患者截肢部位较高;年龄60岁以下需要保存劳动力的截肢病位较低,2例采用了“象足”法截肢,即保踝截肢,一般从膝下10cm处截肢。
术中所见:
①病灶区上下平均10cm范围皮肤萎缩、颜色变褐、肌肉萎缩、机化,溃疡面溢出黄绿色、白色恶臭液。病灶中溃疡面宽5×5cm2-5×10cm2不等,近溃疡面的骨质疏松,截肢部骨却坚硬如石,比正常骨硬度大得多。
②术中还发现患者血管壁薄,管壁弹性差,管径大,出血时看不到明显血管收缩,开始手术的两侧未引起重视,术中出血较多,这种患者电凝止血的效果很差,很小的血管都需要结扎。
3、术后康复:
术后病人输3—5天抗生素后改口服抗生素5—7天,继改营养支持,饮食改善后,3周随访,患者血色素和血白蛋白都得到提升和纠正。18例患者伤口都愈合了,但愈合时间长于正常因伤截肢。2周拆线时有3例病人伤口裂口,又重新缝合,以后改为3周拆线,17例患者伤口3周愈合,1例少量渗出,作引流处理。
四、总结
我国麻风病基本消灭,边远地区还有一些治愈期的麻风病人其并发症仍需社会关注。一些患者仍处于半隔离状态,治疗条件有限,麻风病所致神经损伤、痛觉缺失,使此类患者治疗意愿不积极,病程迁延数10年,最后不得不做肢体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