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宪宪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15311
刘银景昆山捷安特公司215000
摘要《简·爱》中梦幻、预感等超自然的情节使其充满神秘色彩。有些评论家认为这是该作品中的败笔之处。本文意从艺术角度出发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分析探索这种神秘呼唤的合理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神秘呼唤艺术
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的经典小说《简·爱》问世二百余年来,备受世人的关注,成为不朽之作,一直活在人间。在这部作品中梦幻、预感等超自然的情节使文章充满神秘色彩。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圣约翰为简祈祷时,远在他乡的简突然感到“一阵无法表达的”电击般的感觉袭遍全身,同时听到了罗切斯特的“狂野的、凄惨的、急切的”神秘呼唤——“简!简!简!”。简立刻飞奔而出并做出回答,但到处空无一人。第二天,简决定远行去寻访桑菲尔德府,发生的一切令她吃惊:罗切斯特双目失明,家破妻亡。在简与罗切斯特交谈时,罗切斯特证实了自己的呼唤,并听到了简的应答声。
这样的情节设置会令许多人产生一种败笔,胡编乱造之感。诚然,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莫尔府距离桑菲尔德府乘马车需要三十八个小时的路程(简从星期二下午出发,直到星期四才到)。在没有现代通信工具的情况下,“神秘的呼唤”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从艺术角度出发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难发现这个神秘的呼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艺术性。
文学创作中虚构的真实往往比现实中的真实更真实。英国著名当代文学理论家弗兰克·克莫德认为小说家既要承认小说不是生活,又要使小说显得像生活。小说必须形成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张力。现代小说之父塞万提斯对此做过评论,“凭空捏造越逼真越好,越有或然性和可能性,就越有趣味。编故事的投合读者的理智,把不可能的写成可能,非常的写成平常,引人入胜,读来可惊可喜,是奇闻兼是趣谈。要作品完美,全靠逼真摹仿…”。从这种意义出发,王尔德认为谎言比真实更美丽。
夏洛蒂·勃朗特比较推崇小说家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想象力,否则就毫无艺术魅力可言的信条,并在作品中加以实践。很显然在处理神秘呼唤这个情节上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很形象地描述简当时的感受“是一种战栗不像是电击,但和电击一样锐利使感官的根根神经都树立起来等待,眼睛和耳朵在等待,骨头上的肌肉也在颤抖中等待。那奇异的感情震动”,也像是把保罗和西拉德监牢都撼动了的那次地震,它打开了心灵的牢门,松开了束缚的锁链然后的三次呼喊……传遍我的整个灵魂,灵魂既不害怕,也不震动,反而非常喜悦。灵魂得到解脱。这样的情节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使人悬念迭起,不禁要问罗切斯特现在怎样了呢?神秘的呼唤促使简故地重游,简见到的是断壁残垣,罗切斯特家破妻亡。罗切斯特在饱受肢体残疾之苦的同时,倍受灵魂的拷问,深深的思念着简,不禁呼喊简的名字。他也一再表示事情的不可思议。简认为“不可思议这种巧合未免太可畏了,太费解了”。实际上作者耍了一把真实与虚构的把戏,设置悬念,不费笔墨,使情节得以展开。最后,他们两人都把这个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呼唤,归功于大自然,实际是他们的救世主——上帝的功劳,连上天都眷顾他们的真正爱情,爱情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品中作者对神秘想象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认同感,在第二十一章中有一番论述“预感是很奇怪的东西!同样奇怪的还有心灵感应,还有预兆。而这三者合在一起就组成了神秘莫测的谜,对这样的谜人类仍无术破解。我一生中从未嘲笑过预感,因为我自己就曾有过一些奇怪的预感。我相信令凡人困惑不解的心灵感应现象是存在的。至于预兆,或许就是大自然与人类之间心灵感应的体现吧”。
从小说的布局来看,神秘的呼唤,使前一部分比较平淡的叙事过程中继偶得遗产的高潮之后,又掀起波澜,一曲三折,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面情节的展开铺平了道路。作者也透露出一份暧昧的态度,里面到底有多少虚虚实实,使读者自己参与进来,实际上在肯定和否定之间陷入了思考,不由自主地调动想象力,掉进作者的文学陷阱。这种超自然的现象的运用在英国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也比比皆是,如奶油与男女关系的传说,公牛在圣诞前夕听见《圣婴诞生颂》而下跪的传说等。这些内容的出现更符合生活在当时的那个年代的人们对超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感悟,人物刻画的更加真实。
总之,小说之为小说就是因为有情节,有冲突,一味的追求现实生活的真实,那小说将不是小说了。艺术的真实就是客观真实的提炼和创新,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面对一部作品,既要注重自身的体验,又要发挥个人想象,进行再加工,实现真实与虚构的完美结合,此乃为正道。
参考文献
【1】《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著,宋兆霖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
【2】《堂吉诃德》(西)塞万提斯著,刘京胜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