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体育课厌倦心理的分析及对策陈兆禄(甘肃省会宁县太平中学,甘肃会宁,730714)
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学生表现出对体育课的“厌倦”现象,主要表现为对体育学习不感兴趣,煅炼的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对教师布置的教学练习任务勉强地完成,考核成绩,测试达标就行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地影响体育课教学的质量,不能达到全面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效果。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厌倦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我通过对我校学生对上体育课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以下及对策。
一、学生厌倦心理产生原因的分析
(1)首先,从客观上讲,体育教材内容重复单调,在目前实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各年级教材内容大同小异,反复重复。根据调查,结果表明约有67%的学生认为每年体育课的内容都大致相同,没有什么新鲜感,和其它学科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客观上显得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乏味,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兴趣都不高。另外,由于场地器材不足,难以在教学中传授和开展学生喜爱的运动,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2)其次,从主观上讲,受传统文化影响,部分家长,老师和学生认为,体育好和差不要紧,关键是文化成绩要好,体育课可有可无,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还有一部分学生把体育课理解成一种欢乐的“玩”,对体育课一些比较正规的技术学习就会感到生疏和失望,易产生厌怠心理。另外,体育老师教法单一,态度粗暴,在教学中不一视同仁,对学生的要求脱离实际,也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二、预防与减轻学生的厌倦心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1)端正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态度,提高对体育学科的正确认识。
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应该抓住不同的时机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从事体育活动,是与他们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明白体育的作用,从而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2)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学生喜爱的娱乐性体育教材。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激励学生人事各种学习活动的发动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是促使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娱乐性教育,使学生在从事各种身体活动,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3)对基础和素质差的学生,要多关心,多鼓励,降低条件和标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紧张情绪与自卑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差生”是客观存在的。在对代差生的问题上,体育老师应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不要随意批评,指责。经常鼓励引导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在学同一技术动作或课堂练习时,适当降低标准使差生感到练有所获。同时,对差生的点滴进步给予恰当的表扬,及时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差生,作为说服教育其他差生的依据,激发其他差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差生不再惧怕体育。
(4)教师与学生一同参加练习,以融洽师生关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与体能,便于改进教学工作。
体育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成功地充当这一角色,才能走进学生中间,洞悉他们的奥秘,学生才能把自己的困难,苦恼,高兴或过失尽情地诉说出来,从而得到情绪的发泄和紧张的解降。而体育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内心的活动,才能及时而有效地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和教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
(5)改革教学方法,多采用一些竞争性强的练习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竞争心理人人都有,是成就感的反映,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居竞争中获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竞赛方法来激发学生斗志,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减轻学生的厌倦心理。
(6)体育老师的表率行为。
体育老师作为教育者,组织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体育教师要做到语言端正文雅,对学生指导温和,规范,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减轻在与体育教师接触时的恐惧感。如果体育教师总是以粗暴,强硬的形象出现,那么学生也会因对体育教师的反感而迁移到体育教学中的厌倦上。
(7)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和自由练习。
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几分钟的自由时间,让学生进行各种自由练习。例:在球类和田径的跑的项目教学中,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点将进行自由竞争练习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发展了学生个性,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8)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合理地安排运动量,以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负荷量比较合理,防止极端化。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学生接受能力的高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提出不同要求。
总之,体育课中厌倦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在体育教学的改革逐步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决不能回避,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小主人”,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优质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为今后的终身体育创造条件;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学练,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才能真正让体育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