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之我见孟丽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之我见孟丽萍

孟丽萍

孟丽萍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月湖小学26660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生活知识,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成为学生学以致用的实战演练场所,从而有效地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一个课堂就是一所浓缩的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将课堂与生活巧妙联系与融合:看着绿绿的草地、红红的花朵、连绵的群山……我们教师用真情的语言来描述大自然的美好时,学生很快就能进入对语文课的喜爱之中。当我们把圣诞老人的祝福、对父母的感恩进行到口语交际时,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就充满期盼;当我们把学生自己编写的每日要闻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与大家交流分享时,学生就把自己眼中的生活带进了课堂,作为了课堂有益的补充……这样来源于生活的精彩的课堂导入,让课堂气氛活跃、妙趣横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发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为后续的教学环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功的导入能事半功倍,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效果,而且能让语文课焕发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为语文课堂增色不少。

二、结合生活,探究学习

不同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对事物、对生活的感悟也不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把真实感人的生活与学生丰富多彩的认识和体验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生活到底是什么样,他们理解什么、需要什么,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创设“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的教学气氛。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看到了他们好奇的目光、渴求了解自己生活的宇宙到底是什么样的迫切心情。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教学过程“变苦为乐”。

三、感悟生活,升华情感

学生在课堂里开展的不仅仅是语文学习,学到的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还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浓浓的人文关怀。学生也不再仅仅是以“学生”的身份出现,他同时还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鲜活的生命。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最美的名字”“我是导游”“如果我是文中的主人公”等,在这些生活化的氛围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能使学生充分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生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也唤起了学生生活的多元化感受,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富有自己生命体验的个性化理解。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师生对话活动,以生活化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容、感悟文章内涵,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的美好,学会做人。

四、回归生活,拓展学习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是创造。扩展生活化的活动时空其目的在于“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活的知识、用活的知识。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可以将作业进行生活化的扩展。作业除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要社会化、生活化,而不只是机械的操练。通过作业这一手段,要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设计探究性、交流性、参观性的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在生活中学习的主人。

如学完《秋姑娘的信》一课后,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秋天的落叶,自己动手把落叶拼成图案粘贴在白纸上,并且在图案旁写几句话。孩子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有的拼成了小鸟在树林里玩耍,还在旁边写着:“树林是小鸟的家,让我们每人多栽一个树,让小鸟的家更漂亮!”有的拼成了小金鱼在池塘里游,旁边写着:“小金鱼,你真了不起,看你游得多自在呀!你愿意教我学游泳吗?”……这样的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不但丰富了孩子的语言,而且在情感、态度方面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总之,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障。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活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