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作业布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新课程背景下作业布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姚聪军

陕西咸阳彩虹中学姚聪军

传统的课程与教学往往注重作业练习的量而不是质,以致“题海战术”一度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而作业量过多,也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同时对其心理健康也会产生许多危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质、大脑机能、学习兴趣。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即有效作业的必要性、有效作业的途径和有效作业的构思方式,谈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才能既减负又提高学习效率。

为什么要进行有效作业的探究

有效作业是新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业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应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起促进作用,也是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它作为书写的方式,服务于评分和考试,成为社会、家长、教师监控学生的一种手段。然而,在现实教学中,作业却成了学生的“包袱”,成了负担。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学生为了应付各类作业,普遍存在着作业抄袭、不交、不订正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常常发生在我们称之为“差生”的身上,而且也会不经意地发生在我们所谓的好学生身上。学生不交作业的现象令老师很伤脑筋,甚至感到很失望。针对不能够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老师常使用的办法就是批评,甚至有的老师采用停课补做和加倍做作业的办法加以惩罚。因此造成学生作业负担加重,害怕心理加剧,以致抄袭现象更为隐蔽、更为严重。抄袭使教师不能真实地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补救,造成知识的“负积累”;还有的教师一味埋怨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等,从而造成负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尽管不少老师也经常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过此问题,但是作业问题,特别是不能按时交作业和抄袭作业的问题,依然时刻困扰着我们。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并积极倡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护学生健康茁壮成长。而学校少布置作业或不布置作业往往会给社会、家长带来恐慌。只要有社会竞争,只要外部环境与学校这种以分数定胜负的机制相衔接的链条一致,中学生的作业负担就不能没有。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是一个非常现实、非常重要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作业的功能

过去的课程和教学将作业的功能主要定位于巩固和检查知识的掌握情况,新课程则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业功能定位于这样三个层面:一是巩固和检查功能,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二是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重在参与学习情境和思维过程;三是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方面,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重在体验和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作业布置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传统的课程和教学中,作业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和确定性。在新课程背景下,除了保留部分传统型作业外,大部分的作业内容均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说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从实践中可知:实践性作业是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纽带。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中增加学科知识,增长才干,才会有很好的收效。

2.形式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在传统的课程和教学中,作业几乎都是以文字和作业本的形式,以学生个人为对象进行的。新课程背景下则要求改变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比如可以是文字式的,也可以是操作式、实物式和口头式的;可以是课内完成的,也可以是课外完成的,甚至可以是由学生和教师、家长来共同完成的。作业可以以“练习”、“思考”、“探究”、“小实验”等不同的面目出现,但在题目的表述上要避免程式化,尽量趣味化,符合青少年心理。“百学趣为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趣要体现在内容上、形式上、结论上。教学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学生对学科作业产生了兴趣,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其学习效果还能不提高吗?

3.容量的量力性和差异性。传统的课程与教学,往往注重作业的量而不是质,以致“题海战术”一度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更多关注的是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这与上述作业的功能、内容和形式的改进有关,也与作业的容量问题有关。作业在容量上:一要考虑量力性,既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二要有差异性,比如部分题目只要求部分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去完成。总之,作业量遵循的原则不是“多多益善”,而应是“适量而有效”。正常情况下,每堂课上宁可少讲一两个新题目,也要努力让大多数学生听懂绝大部分内容,保证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并切实抓好作业检测的当堂反馈、纠错,让学生知其然和所以然,致力于收举一反三之效。全国著名学校——洋思中学课堂教学“节节清、天天清、周周清”的做法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4.评判的过程性和激励性。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的评判是结论性和鉴别性的,作业一定是由教师批改,批改后的作业也一定有一个分数或等级,这种作业的批改往往会对部分同学造成伤害。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评判应是过程性和激励性的,其基本出发点是如何更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来。学生参与作业的批改,一是给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机会,二是可以创造一种教学相长的氛围。在作业的评判结果上,要尽量使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的作业改革已成为课程文化的创造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成为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深化过程。一线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树立新课改背景下正确的作业观;即作业不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而且是课程与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作业不只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独立学习,而且是师生、学生之间形式多样的互动;作业不是惩罚、控制和鉴别学生的手段,而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作业必须有效地巩固课堂教学,致力避免无效作业,努力革除低效作业,切实追求高效作业,在“润物细无声”中撷取提高质量之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