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英
莆田市第一医院351100
【摘要】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实施循证护理和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平均退热时间、头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各项检查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96.7%)高于对照组(23.3%),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促进病情早期康复,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脑炎;循证护理;满意度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Cox16、EV71等多种病毒引发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幼儿,该类病症潜伏期短、起病急,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接触等途径扩散传播,若治疗不及时会对患儿机体各器官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者并发肺水肿、心肌炎、脑炎等,直接威胁到患儿生命安全[1]。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预后较差,加之患儿群体的特殊性,疗效波动较大,对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0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循证护理在该类病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60例,以精神萎缩、口腔溃疡、易激惹等症状表现就诊,经抽血、病毒培养、脑脊液等检查并确诊,符合小儿手足口病和脑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对于合并结核、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予以排除。本次研究在患儿家长知情同意下进行。
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男患儿16例,女患儿14例,年龄分布为0.5~6岁,平均年龄为(2.9±1.2)岁,平均病程为(2.4±0.5)d,其中3岁及以下患儿21例,3岁以上患儿9例;对照组男患儿17例,女患儿13例,年龄分布为0.5~6岁,平均年龄为(2.9±1.3)岁,平均病程为(2.4±0.6)d,其中3岁及以下患儿20例,3岁以上患儿10例。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分布、病程病情及治疗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用患儿确诊后均严格遵医嘱用药,静脉滴注病毒唑、喜炎平和头孢他啶,剂量分别为10~15mg/kg、0.1~0.2mg/kg、50~150mg/kg,对于颅内压升高患儿,静脉注射或加压快速滴注20%甘露醇,剂量为5ml/kg,在20min内完成1次给药,必要时给予糖皮质激素、人血免疫球蛋白等对症处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包括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环境管理、营养支持等;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案,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2.1寻找循证支持
全面评估患儿具体情况,明确患儿早期手足口病合并脑炎需要循证的护理问题,包括早期干预、消毒隔离、对症处理等,通过数据库等资料查询,获得相关护理方法及其对应支持证据,保证检索方案的真实性;同时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与患儿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详细计划。
1.2.2运用循证护理
①消毒隔离。手足口病经呼吸道飞沫等途径传播,流行期间患儿为主要传染源,应采取消毒隔离措施,防治交叉感染发生,对此,应加强病房管理,保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经常通风换气,定时消毒;引导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凡是患儿接触和用过的物品,均需进行消毒处理。②病情观察和对症处理。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包括持续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做好体位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和呼吸道通畅、重视营养支持、减少对患儿的刺激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对于静脉注射甘露醇、人血免疫球蛋白患儿,应加强巡视,持续高热患儿,给予降温处理,治疗期间保持患儿肢体良好功能位及关节活动度[2]。③心理护理。患儿受病痛困扰,情绪不稳定,家长因过于担心也会产生焦虑、恐慌等情绪,护理过程中应以温和的态度和行为,取得患儿的信任,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稳定患儿情绪,同时重视对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及时与家长沟通,解除其疑惑,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护理,一同做通患儿工作。
1.3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退热时间、头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3d后再行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测定白细胞水平和蛋白水平,结合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各项检测指标改善情况,对患儿家长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设定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种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护理总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7.0软件包对收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指标和检查指标均以标准差(±s)表示,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t检验,护理满意度则用率(%)表示,对其进行定性分析,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定量分析
实验组患儿平均退热时间、头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白细胞水平和蛋白水平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检查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
2.2定性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30例患儿,非常满意20例,满意9例,不满意1例,护理总满意率为96.7%(29/30);对照组30例患儿,非常满意12例,满意13例,不满意5例,护理总满意率为83.3%(25/30)。两组护理总满意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近年来,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因其具有传播速度快、群发性强等特点,已成为重点预防和控制的一类传染性疾病。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是手足口病临床分期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患儿的病情较重,且存在个体差异,对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同的护理干预对患儿预后会产生很大的影响[3]。循证护理从具体化问题出发,重视临床实践,在科学的循证证据支持下开展护理工作,可将临床护理情况与患者实际情况相对应,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更好地满足其护理需求,将该护理模式应用于手足口病临床分期第二阶段具有较高的可行性[4]。有关循证护理在小儿疾病护理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多,其中涉及到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如刘早一等[5]对30例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其中实施循证护理的患儿,在病情改善方面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与给予常规内科护理的患儿相比,差异较为明显,建议临床推广。本组研究中,实施循证护理的实验组30例患儿,临床症状和检查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对照结果为(7.5±1.3)dvs(11.2±2.3)d,患儿及其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照结果为96.7%vs23.3%,提示循证护理的应用,在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和促进病情早期康复的基础上,也能赢得了患儿及其家长对护理工作的认可。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护理模式,用于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护理干预中,不仅能够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满足患儿及其家长的护理需求,还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病情早期康复,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钱美英.28例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循证护理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1,12(5):1179-1182.
[2]于红润.综合护理干预对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4,116):517-519.
[3]王莲芹.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早期脑炎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4):157-158.
[4]康彩英,王雷,刘兴茹.临床护理路径在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5(8):3962-3963.
[5]刘早一.循证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应用价值对比[J].基层医学论坛,2015,36(7):5158-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