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浅谈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张胜巍

张胜巍河南省南乐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学习中应避免仅由教师灌输知识、教授内容的死板做法,改变小学生学习方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发现式学习。教师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并实施教学内容,充满智慧地引导和调节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创造性发挥出来。

关键词:小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他们的创造性。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必须重构,要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德育为核心,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必须以新的理念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学生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向活动式转变,从模仿式向探究性转变,二是教师角色从课堂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者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转变。为此我们提出了“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通过改善学习方式”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是这一研究的初步成果。

学习形式多样化的几种探索

1、“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课堂引入生活,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使学生兴趣盎然。

在教六年级“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准备了盘、硬币、废自行车轮等,让他们想出各种办法量出各种圆的周长,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孩子们有的拿出绳子,绕着轮子一周,在绳子上做记号,然后把绳子拉直,由直尺量出绳子的长,也就是轮子的周长,再在轮子上量出直径,认真的记下数据;有的拿着盘子在桌子上事先画好的直线上转圈,盘子转一圈,就在直线上做上记号,再量出直线上线段的长,也就是盘子圆周的周长;有的拿着硬币,如“盘”炮制,量出硬币的周长和直径。然后,我在黑板上制表,让孩子们把数据填在表中。

再由孩子们从表中的数据算出c/d的比值,发现这个比值大约是3多一点,再告诉他们,这个比值我们的老祖宗祖冲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算出了,而且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即3.1415926—3.1415927之间,从而总结出计算周长的公式是c=∏d(日常为∏≈3.14)。然后告诉孩子们这就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数学成果,有了这个成果,我们就不用劳神费力地去量圆的周长,只要知道圆的直径,我们就能算出圆的周长。孩子们从中体会至数学在生活中的大用途,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

如: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可组织学生观察讨论,说出自己对这类图形特点的看法,学生有的会从边的特点说,有的会从角的特点说,还有的会从这类图形与其他图形(长方形等)的区别夹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索。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充分享有发言权,可以自已发表意见,将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同学们,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通过讨论,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所学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调控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都有特殊的意义。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3、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把学习的圭?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占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新知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已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做数学",才能使他们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

4、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而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则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两种不同的状态。学习的内在需要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数学实践能力,就是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创设情境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而就是那种问题情境加上其的活动给他带来的体验会深深地刺激他。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就往往通过积极情感的促进作用而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在数学教学中,我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小学数学学习中应避免仅由教师灌输知识、教授内容的死板做法,改善小学生学习方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发现式学习。教师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并实施教学内容,充满智慧地引导和调节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创造性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