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昕宇(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辽宁沈阳110102)
摘要:高校特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社会、学校在物质方面给予特困生极大的帮助和爱护,但是在思想、心理教育方面还存在着盲点。本文着重揭示了特困生的负面心态及其特点,并在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上探讨了解决的方法,使特困生问题达到“标本兼治”,从而使特困生在物质、心理上双脱贫。
关键词: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
1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1)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一般地讲,在校大学生中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以及敌对等方面,特困生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但相同之中也有明显的差异,首先是两者之间抑郁症状差异大,这是特困生心理问题最为严重的方面。(2)特困生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SCL-90症状自评量表采用5级分制。一般情况下,症状因子分(至少有一项)≥3,就认为被试者处于“中度痛苦水平”。以此为标准,对非特困生773人,特困生159人的调查中,发现达到中度痛苦水平的人数特困生和非特困生分别为21人和65人,比例分别为13.2%和8.4%,特困生心理异常比例比非特困生高出5个百分点,明显偏高。如果以0.05的置信度估计,在校特困生中心理异常者可能达到18.46%,接近特困生总人数的五分之一。
1.2特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特点。
(1)心理上的自卑和自尊并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相当完善,他们对自己所处的地位、自己受他人尊重和重视的程度、自己的价值相当敏感,他们把自由、平等放置于一个极高的位置。特困生由于经济上的拮据,加上许多人不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往往造成经济地位的主观上失衡,给自己加上不受人尊重的思想包袱,感到自卑。许多特困生为了避免这种自卑感,往往会拒绝特困资助,更有甚者,通过借钱或其他手段获得钱财,以掩饰自己经济困难的事实。他们过重地看重自尊,不容他人侵犯,因为在物质生活富有的同学面前,只有自尊是和他人平等的,但是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却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他们常常以己之短去比他人之长,越比越没有信心,否定自己,不信任他人,因此悲观失望、自怨自艾、郁郁寡欢是普遍现象。(2)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自我封闭是特困生担心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一种消极的心理自我防御反应。高校特困生大多数来自穷乡僻壤的农村,成长环境是造成部分特困生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客观原因。当他们考入大学时,看到经济、知识、文化等方面与大都市的差距后,便陷入了无奈、苦闷、羡慕、嫉妒的矛盾之中。面对生活不知所措,无心交往,在他人面前常常设置一道保护层,将自己隔离起来,不愿交往,不愿别人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经常做的,就是消极的自我安慰,看不到任何改变和跳出这一环境的机会。(3)自立与依赖同在。面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大的困难,一些特困生指望政府、社会和学校资助他们,并把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寄托于他人。加之在很多的扶贫解困工作中,人们往往只注重物质层面的解困,而忽略精神层面的解困,这就使得部分特困生形成一种依赖心理。虽然有一些特困生能够坦然面对贫困,坚信通过自强、自立及不懈努力,贫困是可以摆脱的。
2大学特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2.1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特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体心理素质不高引起的。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心理也逐渐走向成熟,高校特困生的认识能力和独立意识大大提高,但大学特困生毕竟还是“初出茅庐”,对自己、别人和社会的认识常常比较幼稚,不够全面,这样就容易产生很多烦恼、矛盾,而这些矛盾、烦恼大多是由于心理方面的原因引起的,烦恼、矛盾又导致心理问题。高校特困生大多心理承受能力差,这是他们心理问题存在的内在因素。
2.2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构成特困生一大主流的广大农村,在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上和处于城市之中的大学生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农村,社会相对落后和封闭,社会交往方式较为单一,经济相对贫乏,文化相对落后。来自农村的特困生,由于长期居住在农村,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已深深扎入心中。因此,来自农村的特困生势必会产生人际交往上的障碍和困惑。
2.3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对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包括人的观念、行为、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因此,对于双亲缺一,双亲全缺或双亲离异的家庭的特困学生而言,这些影响显然是以负面为主的。特困生家庭困难,经济拮据,父母在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将难以给他们应有的家庭温暖,也无暇顾及他们的心理需求,缺乏给予他们良好的教养意识和能力,这样就会无形之中影响高校特困生的心态,导致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
3应对策略
3.1健全帮困和管理体系,解决后顾之忧。学校给予的关心和帮助是特困生心理调适的主要渠道。学校应努力创设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长期、稳定、多途径的勤工助学来间接地加大对特困生的物质扶助。这不仅可以缓解高校直接用于补助资金的紧张,而且还可以克服一些特困生的依赖心理,培养他们的自立精神。
3.2重视特困生的思想教育。(1)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在理论教育上,让他们接触各种观点,引导他们去鉴别,培养正确的鉴别能力;在形势教育上,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使大学特困生正确的看待成绩和问题;宣传典型,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懂得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把美好的愿望变为现实;结合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优良品格。(2)开展挫折教育。针对部分特困生中存在意志薄弱,经不起困难,挫折考验的问题,我们必须在高校特困生中开展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经受挫折的能力,树立受挫后能采取积极反应的措施,主动适应挫折。特别是一些自尊心较强又特别敏感的学生,应帮助他们解开心结。
3.3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开设心理咨询,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干扰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地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咨询门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教育和干预,使学生明确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理想人格的必备素质,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是个体缓解心理冲突和困扰,克服心理素质缺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更好地发挥自我潜能迎接社会挑战的手段。(2)改变个人认知。高校特困生的心理问题也多少与消极的思维方式或认知方式有关,要从本质上使大学特困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就应消除认知偏差,运用积极、建设性考虑问题的方式,敢于自我挑战、接受现实,寻找优势和资源,自我提升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廖志坤.正确认识高校特困生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
[2]吴东华.大学生贫困:判断标准、成因及对策[J].高等教育,2000(18).
[3]陈秀兵.高校特困生现状分析及决对策[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4,65(3).
[4]崔金贵.高校部分特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2002(11).
[5]申卫东.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4(8).
[6]于志杰,石丽云.高校特困生心理特征分析及思想工作探索[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2).
[7]孟勇.试析高校特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临床心理疾病杂志,20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