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安徽六安237000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目标血压控制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血压监测、饮食护理、镇静镇痛、降压药调整等,总结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本组患者中术后33例患者的血压超过其目标控制血压,为其应用降压药物后,手术完成48h内均成功撤停降压药物;58例患者病情稳定,1例发生脑梗死,1例发生脑干出血。结论:目标血压控制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使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术后血压保持稳定,从而使术后并发症发生得以减少。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目标血压血压控制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在临床上的应用率不断提高,其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速度快且具有较高成功率[1]。但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很容易出现脑动脉痉挛、动脉瘤再出血、脑积水、脑血栓、脑梗死等并发症,而导致上述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可能和术后血压水平过高或波动幅度过大有关[2]。因此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采取有效措施使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临床上开展目标血压控制的主要方法为药物治疗,同时辅以护理措施干预。本次研究就回顾性分析60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目标血压控制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头痛症状,同时存在明显的脑膜刺激征表现,患者的病情均经临床头颅CT或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同时对APACHEⅡ评分超过10分,手术治疗后出现严重脑水肿、颅内血肿及急性脑积水,GCS评分低于8分,出现严重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排除。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18~75岁,平均(51.6±5.6)岁,疾病类型:18例患者为前交通动脉瘤,9例患者为大脑中动脉瘤,10例患者为基底动脉瘤,15例患者为后交通动脉瘤,8例患者为椎动脉瘤。
1.2研究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首先为患者开展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为其开展股动脉穿刺,然后讲导管鞘以及引导管进行置入,通过微导丝进行引导,将5G导引导管进行插入,同时为其开展全脑血管造影,采用合适的弹簧圈,通过DSA引导将电解铂金微弹簧送入到机体颅内动脉瘤中,直到DSA显示患者的机体颅内动脉瘤完全消失,将导管拔出,同时对穿刺点开展加压包扎。在为患者实施治疗的围术期,需为其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内容包括:(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起病急,会导致严重头痛的出现,加之患者需保持绝对卧床休息,治疗完成后还需要严格制动,同时血管活动药物的应用可能引发机体疼痛等,从而使得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开展积极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为其开展心理疏导,做好疾病健康宣教,将保持自身情绪稳定以及保持绝对卧床的重要性进行告知,若患者发生失语情况,则需通过手势、表情等与患者进行沟通;以成功案例鼓励患者,并指导患者家属为其提供家庭支持,从而增强患者的疾病治疗信心,提高其治疗和护理依从性。(2)镇静镇痛:当患者的麻醉苏醒后,其机体会受到气管插管的刺激,同时机械通气也会对其机体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为了使呼吸机得以尽早停用,对气管插管进行尽早拔除,可遵照医嘱为患者应用瑞芬太尼进行镇痛,若无法取得理想的镇痛效果则可换用咪达唑仑。护理人员需每小时为患者开展一次镇静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来对镇痛镇静药物的泵注速度进行调节,以使Ramsay评分保持为2~3分为宜,同时对吸痰指征进行严格掌握,通过开展早期评估,对气管插管进行尽早拔除。(3)血压监测和降压药调整: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在进行交接时,需对手术医生所指定的目标血压进行了解,同时将其记录在病床记录本上。对患者机体的血压变化进行密切观察,若血压出现波动,则需及时将相关情况告知给值班医生;降压药物的用药方式给经静脉恒速泵注,如果患者的心率超过每分钟90次,则可采用地尔硫卓以每小时1mL的速度用药,如果患者的心率低于每分钟90次,则可采用乌拉地尔以每小时1mL的速度用药;同时在为患者进行降血压药物泵注用药的过程中,需参照患者自身的血压水平,来对药物泵注速度以及浓度进行调整。(4)饮食和排便护理:在对气管插管拔除的时间达到2h后,可为患者进行试饮水,如果患者未出现呛咳,则可经口为其开展水分补充,同时在手术完成后6h后,指导患者采用半流质饮食进行食用,并为其采用具有促通便作用的水果进行食用。手术完成后第2d,护理人员需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便意,告知其排便时不可过于用力,同时指导其对机体腹部进行按摩,从而促进排便;如果手术完成后第3d患者仍未排便,则需为其采用开色露连接12号吸痰管,为患者实施低压深部灌肠。
1.3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
2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栓塞均取得成功。手术完成后开展MRA复查或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患者的动脉血流恢复正常供血。手术完成后第1d,为患者开展“3H”疗法,时间为7~10d。本组患者中术后33例患者的血压超过其目标控制血压,为其应用降压药物后,手术完成48h内均成功撤停降压药物。58例患者的病情保持稳定,手术完成后72h内转入普通病房,治疗好转出院。1例患者发生脑干出血,1例患者发生脑梗死,患者家属放弃治疗出院。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血压控制对于避免动脉瘤再出血的发生十分重要。有学者通过研究报道称,若患者不存在高血压史,则可将其收缩压控制为高于基础血压的10~20mmHg,若患者存在高血压病史,则可将其收缩压控制为160~180mmHg,同时使患者的血压得以缓慢下降,下降速度为5~10mmHg/h为宜,并参照患者的血压水平,来对降压药物的应用速度进行调整,由此使患者的脑灌注量得以增加[3]。护理人员在术后为患者实施全程、全面、连续的血压控制护理时,需以亲切熟悉的属于与患者开展沟通,由此使患者的恐惧心理得以缓解,避免其机体血压出现升高。并参照患者自身的血压,来对降压药物的应用剂量和速度进行调整,从而使患者接受安全的降压治疗[4]。
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为患者机体的镇静水平开展密切评估,并为其对镇痛、镇静深度进行调整,配合低负压吸痰,尽可能早的将呼吸机进行撤离,对气管插管进行拔除,可使患者受到的外源性刺激得以减少,从而使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得以消除,从而使其机体血压保持在理想范围[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术后33例患者的血压超过其目标控制血压,为其应用降压药物后,手术完成48h内均成功撤停降压药物。96.67%的患者病情保持稳定,手术完成后72h内转入普通病房,治疗好转出院。也证实了目标血压控制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促使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改善其疾病预后。
综上所述,目标血压控制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使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术后血压保持稳定,从而使术后并发症发生得以减少。
参考文献:
[1]武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护理措施及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9):3659+3662.
[2]付徐伟,岳慧丽,李文战,等.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2):60-61.
[3]赵俊.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术后恢复的改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7):254.
[4]周杰,马建荣.不同时期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疗效评价[J].热带医学杂志,2016,16(04):486-489.
[5]李艳,范玉滢,田甜.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当代医学,2014,20(17):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