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胡刚华

湖南株洲市南方中学胡刚华

没有苦难就没有记忆!——题记

和学生聊起儿时砍柴放牛,下田上山,日耕地夜守水,割草流血挑担破皮……他们睁大眼睛,满满的惊骇,那静默认真的情景,觉着是听了一个从未经历,更未深味的故事,一个像是发生在其它星球上的故事,当然,里面还充满了疑问。

和妻子说起少年时走四十里夜路去背运木材,跌倒在谷沟里不愿爬起来,只想就此睡一饱觉;割草由于心急将所有左手指割破,望着汩汩的流血,一个人在山谷里大声吼哭,可一到家,却极力掩藏,装着什么事也没发生;一个人将一个山头的地全部挖完,手上长满血泡,血泡破了,仍要做其它农活等旧事时,她惊奇地说,你是哪个年代的,你长不了我几岁啊!如同我的学生一样茫然,全然没有“痛”觉,更无“痛味。

其实,这思考一番,就会清晰了然。

因为这些苦难,所以那时每一个经历就像刀割在木头上留下印痕,而非风拂过湖面只略微轻皱一下就一切都瞬间平复,所以,这些经历如纪念碑般永久地矗立在心间,成了不可磨灭的生命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又不会停止,它积淀合力成为一个人的性格模式、精神风范,长久地指引着人生,号召着生命,成就着一生。

所以,我仍记得每个山俗里的志形地貌,记得每一块田地的肥沃与否,记得哪一个鱼塘更适放哪一种鱼,记得每一个乡亲的面庞,记得他们所有的故事,也能和他们轻易地攀谈上,不时能点头会意。

这种感觉定然和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暮年回首那峥嵘岁月,经历过三年灾茺的农民看着满桌的菜肴幸福地感叹,遭受过下岗冲击的工人重就业后的唏嘘有些相似,不过,他们肯定更加深刻。

于此,也就明白困窘艰难的屈原们写就如日同辉的绝唱《离骚》等巨篇,这就是所谓的“文章憎命达“吧,也明白了穷困潦倒的凡高们画出了金灿灿的《向日葵》等巨作,同时也知晓了苦难造英雄、寒门出学子……一切都源于苦难,而苦难又造就了一切。

于是,也就明白,当今的孩子们为什么不爱惜粮食,不珍惜时光,不体恤亲情,百般地冷漠社会,毫不珍爱自己,因为他们在蜜中泡大,连一个小小的跌倒,立马就有人扶起;哭声还没到伤悲,就被哄得开怀大笑;皮肤戳破一丁点,就有药品敷上……容易得到,就更容易失去,就像风掠过湖面,就像读书浅尝就止,哪能吹出大浪潮,哪能读出真意味。

没有苦难的人生,就不能成其为真正的人,他定难以独闯这个世界;没有苦难经历的民族,又怎会是优秀的民族,因为她没有发奋的基点,也没有钢铁般的意志。

没有苦难,就没有记忆,这是关乎生命的思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