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曲则(雷波县民族中学四川雷波616550)
【摘要】教学中师的教要着眼于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把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师导,生探索、发现的过程,让生在乐中学得新知,提高整体素质。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探讨
语文教学中师的教要着眼于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把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师导,生探索、发现的过程,有效利用和不断发展主体意识,让其自我教育效能得到体现,新课改下如何搞好初中语文教学成为一线教师探讨的课题,下面是经验的积累仅供参考。
1.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导语是用很短的时间,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一堂成功的课往往来源于导语,则精心设计好导语能扣住探究心理,激发其兴趣,活跃其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赶海》时,设计播放一段歌曲《大海啊,母亲》,让学生静心的听,勾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师:听了这么优美的歌曲,你是否也想去海边走一走,看一看呢?从而带着一种跃跃欲试的情感进入新课产生很好的效果。评析:巧设导语为上好一堂课奠定基础,活跃氛围。
2.语文教学进行知识教学
语文知识教学,必须坚持随机教学。它是紧密结合课文讲解或作文、练习的评讲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知识教学。以教学虚词为例,要把虚词教学跟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爱听,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古代汉语里,“……者……也”常用格式,最好结合课文来讲解。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例讲解“……者……也”这一格式用法和作用。它用来表示陈述、判断、解释的语气。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大量运用这一格式,对景对情下判断,作解释,这很合乎太守的身份,同时使全文形成回环往复、忽起忽落、高低跌荡的旋律,大大增强了文章在欢快中所蕴蓄的抑郁的抒情气氛。读着这篇文章不能不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评析:这比孤立地举些实例讲解这个格式的教法肯定效果要好。
3.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创新性环境
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在教育教学中正得到广泛的运用,可以把学生引领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极大的激发求知欲,加深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为开展创新性教学提供广阔空间。如:教学《斑羚飞渡》时,将斑羚飞渡的整个场境制成课件,图、文、声并茂,学生学习情绪极为高涨,学得开心,师教得舒心。评析: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增大教学信息容量,满足需求,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更能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培养多向思维、创新思维,创造极佳的教学场境。
4.鼓励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中鼓励大胆质疑,形成敢于质疑的氛围,才能催生创新意识。如:课文《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生1:胡屠户骂范进,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此时引起争议。生2:胡屠户这个人,从做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生3: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引起生生再次互动讨论得出:在当时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评析:通过质疑、解惑,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活跃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5.运用对比激趣,使其感动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进行对比,启迪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激发感动。如:教学《故乡》时,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师: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对比启发,加深对课文理解,同时达到激发感动的目的。
6.教学要充满生活“味”
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并尽量地多层面多角度反映生活。离开生活来谈语文教学,犹如纸上谈兵,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去丰富其描述生活本身,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完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让师、教材和学生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振动,使学生与所学知识产生共鸣。如:教学《圆圆的沙粒》时,师创设问题情境,以亲切自然的导入语引出课题,在学生齐读声响过之后,马上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沙粒?引发思考,生纷纷举手发言;师紧接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巧妙地引入新课学习。现在作文普遍存在虚假现象,因题材的虚假而无法具体、生动,无法反映生活的灵气。于是作文“优秀”者则虚情假意,以华丽词章掩饰生活理解上的贫乏;差者则任教师百般启迪,无法具体展开,真正能反映丰富多彩生活的文章可谓凤毛麟角。
7.赏析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对探究的问题要善于调控按正常轨道前进。如:教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师生在赏析中开展探究。师: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生: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师: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苦难?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生1:有北方林间的农夫,生2:有南方乌篷船里蓬发垢面的少妇和无数年老的母亲,生3:有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垦殖者。生4:他们的悲凉凄楚的境遇正表现了“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师: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生5: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这种苦难写的更深刻而真切。师: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咏雪的诗句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等。这些诗句中的“雪”既指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指人生的坎坷。说说本首诗中的“雪”有什么含义?生6:指现实中的降雪和中国所处的艰难环境。师:诗人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起笔,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生7:切题,为全诗奠定了凝重、沉郁的基调。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效果?生8:四次出现,是反复咏叹。评析:通过学习赏析诗后,感受到了诗人沉郁凝重的诗风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懂得爱国是每一个有作为的青年应尽的责任。
8.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契机推动课堂重新生成
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师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及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师要抓住,放大,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动态生成”的智慧火花。如:示范课《错误》时,师:诗中女子等待的心理如何,是否能模仿出当时人物的表情。生1:没有经历过,如果经历过会的。师当场表扬了生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精神,并指出不仅学习上要有这种诚实的学习态度,为人更应如此,还因没有顾及到情感体验,出此难题,向生生道歉。评析:听课者不因为生没有模仿出人物的表情而遗憾,相反为生的率直叫好,为师敢与即时纠正失误叫好,重新推动课堂动态生成。
总之,语文教学中,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心目中“科学的法官、思索的哲人、爱的化身”,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在乐中学得新知,提高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教材和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