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脾阴虚的证治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1

简述脾阴虚的证治体会

张清博

张清博(黑龙江省宝清县万金山乡卫生院黑龙江宝清155605)

【中图分类号】R25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1)9-0103-01

【关键词】脾阴虚体会

1五脏均有阴虚证,脾脏也不例外,但脾阴虚有其一定的特点

首先是脾阴虚证的基础,是脾气虚。脾虚证侯每以气虚为多,气虚在先。如经及时治疗,饮食起居调摄得宜,脾气虚弱逐渐恢复,疾病趋向治愈。如若气虚不复,久则脾阴随之亦虚,或由脾气虚进一步导致脾阳虚,由阳虚而发展到阴虚。所以,一旦出现脾阴亏虚,往往同时还存在脾气虚。

其次是脾阴虚多兼胃阴虚。脾合胃,为后天之本,在生理病理上密切关联,不可分割。原发病位或在脾,或在胃,一旦出现阴虚证,一脏一腑,常相继或兼见。

再次是脾阴虚证常可继发于肺、肝和肾阴虚证。如肺病经久,肺气肺阴亏虚,治节失司,阴津不足,于是脾胃之阴亦常耗伤;肝病阴虚,脾胃失荣,其阴亦常不足;肾阴久虚,精气耗损,脾阴也常相继虚衰。反之,脾胃阴虚日久,每易导致肺、肝和肾阴随之亦虚。

综上所述,单独、孤立的脾阴虚证在临床上几乎是没有的,因为人体脏腑之间确实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2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如食欲不振,食后脘腹痞胀,大便易溏,(饮食极少时,大便有可能少而干结),神倦乏力,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濡或细而略数,久则形体日益消瘦。兼胃阴虚者,胃脘嘈热,口干欲凉饮,舌红或光如镜。脾肺阴虚者,兼咳喘、短气、颧红,肝脾阴虚者,兼目眩头昏,或胁痛腹胀,溲液甚少,脚弱无力。脾肾阴虚者,兼腰膝酸软,小便灼热量少,男子阳痿遗泄,女子月经涩少。一般均为内伤慢性疾病,常见于久泻、胃痞、胃脘痛、咳喘、肺痨、痿证、虚劳、臌胀、水肿后等疾患,亦可见于温热大病之后、内脏手术后,恶性肿瘤放射线多次照射或化学药物治疗期间。

久泻脾气必虚,长期不愈,脾津日亏、导致脾阴虚馁。由于脾胃运行需赖肾阳之温煦,故在脾气、脾阴俱虚的基础上,尚有兼肾阳不足之证。故临床每见晨泄,完谷不化,畏寒喜暖,甚则面肢浮肿,此时,不仅肾阳亏虚,脾阳亦常受损,病情较重,病机复杂。

关于内脏手术之后(如胃、食管、肺等内脏手术),由于手术伤创或术后禁食数日,津血耗伤,缺乏水谷精微之充养,每常出现口干、舌红等阴虚证征。待调护、补液数日后,饮食渐进,食量渐增,逐渐使津血耗伤获得恢复和充养,阴虚征象可相应得以改善。这类脾胃阴虚,一般属急性过程,且由胃而迅及于脾。

3古今方剂甚丰富,补脾气之方甚多,补脾阴者却极少。局方参苓白术散属于补益脾气而治久泻之常用方,方中山药、扁豆,既补脾气而亦或补脾阴,又有莲肉“补助脾阴”(《本经逢原》)、“厚肠胃”(《纲目》),故此方亦可列为补益脾阴之剂,然仍以健脾益气为主。

《慎柔五书》慎柔养真汤为较合适的滋养脾阴方剂。山药、莲肉以外,尚有白芍、五味子、麦冬等敛阴、养阴之品。然而,其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仍属补益脾气之品。

故临床上运用滋养脾阴方药时,应以健脾补气为基础,相互配用。而且,滋养脾、胃之阴,也是密切不可分割的。况且慎柔养真汤“养真”二字,意指调整补养五脏之真气,综观全方,可入脾、胃、心、肺、肝、肾诸脏腑,并非单为养脾胃而设。鉴于滋养脾阴之方甚少,故选用此方为代表而已。

4关于用药问题,据以个人实践经验,提出如下拙见,以供参考

4.1滋养脾阴:以淮山药、太子参、扁豆(或扁豆衣)、石莲子等为主,白芍、石榴皮、甘草为辅,神曲、谷芽为佐。

淮山药甘平,健脾气、养脾阴,补而不滋,健而不燥,气轻性缓,故列为首选。太子参甘润,补脾气而又生津。扁豆健脾和中,清暑止泻;若腹胀较甚者,可以扁豆衣代之,均须炒用为好;大便次多而溏者,炒焦用之尤佳。石榴皮味酸而涩,敛阴而治久泻久痢,故亦适用于脾阴亏虚之证,若食少而大便干结者去之。

4.2脾阴胃阴俱虚者,当以养胃阴为主,诚如吴瑭所云:“胃阴复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药取甘凉为主,甘平为辅,宜用沙参、麦门冬、川石斛、山药、太子参、甘草等,并加味酸敛阴之白芍、乌梅。鉴于脾胃阴虚者,消运不力,常兼气滞,故宜佐以理气而不耗阴之品,如佛手花、绿梅花、橘皮等。若阴虚有郁热者,酌配淡子芩、蒲公英、石见穿等。并可加入白及以护膜宁络。麦芽和胃而助消化,亦能疏肝,皆可配用。

4.3脾肺之阴俱虚者,宜补肺养阴,兼顾两脏。一般常用者如百合、山药、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甘草等。肺燥郁热者,酌加阿胶珠、芦根、茅根、枇杷叶等。西洋参、太子参注水代茶。药治之外,以藕粉、冰糖,加水煮成糊状服之,药食相兼,颇有裨益。

4.4肝脾阴虚,治宜柔肝养阴,药如炒当归、白芍、栀子、石斛、山药、炒生地、平地木等。黑大豆甘平,养肝脾之阴而兼活血利水,亦可用黑豆衣滋阴除烦热。此外,如枳实亦可加入。

4.5脾肾阴虚,一般可用景岳左归饮加减。药如山药、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当归、杜仲、茯苓、泽泻、龟板、白蒺藜、甘草等。由于此类病证常伴有脾肾气虚,阴虚气虚互兼而各有所侧重,治疗用药当据证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