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执学(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中心卫生院普外科443113)
【摘要】目的:研究常规切口与小切口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小切口手术的观察组和常规切口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卧床时间、出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小切口手术能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斜疝
【中图分类号】R6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163-01
腹股沟疝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所致,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占全部腹外疝的90%以上。根据疝囊的部位不同,可以将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其中斜疝发生率较高,且多见于年轻人和儿童。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常规切口与小切口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改进手术方式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间住院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者128例作为本次前瞻性研究的对象,收住院后给予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根据接受手术的切口不同分给常规切口手术的对照组及给予小切口手术的观察组,每组各6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21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性40例,女性24例。两组患者均取得知情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无其他主要脏器疾病,一般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患者取平卧位并在硬膜外连续麻醉下进行手术。首先于髂前上棘做一平行于腹股沟管的3-4cm斜切口,逐层切开组织并在精索前内侧找到疝囊,游离疝囊并行高位结扎,逐层缝合。
1.2.2观察组
给予小切口囊高位结扎术,患者取平卧位并在硬膜外连续麻醉下进行手术。首先于髂前上棘做一平行于腹股沟管的1-2cm斜切口,逐层切开组织并在精索前内侧找到疝囊,游离疝囊并行高位结扎,逐层缝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指标包括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指标包括卧床时间、出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两独立样本检验分析,检验标准:P<0.05。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卧床时间、出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手术时间(min)出血量(ml)卧床时间(d)住院时间(d)
观察组41.32±7.428.23±1.031.32±0.212.53±0.29
对照组58.42±6.2415.85±2.321.84±0.283.56±043
T值5.8626.8634.9925.123
P<0.05<0.05<0.05<0.05
3讨论
腹股沟区的上界为髂前上棘到腹直肌外缘、下界为腹股沟韧带,表面的腹壁层次由浅及深分为皮肤、浅筋膜(camper’s筋膜)、深筋膜(Scarpa筋膜)、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1]。腹腔内脏在腹股沟通过腹壁缺损突出者称为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占全部腹外疝的90%以上。根据疝囊的部位不同,可以将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其中斜疝发生率较高,且多见于年轻人和儿童。
腹股沟疝首先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从而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便秘、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症状。又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可因疝气的挤压而影响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2]。还由于疝囊内的肠管或大网膜易受到挤压或碰撞引起炎性肿胀,致使疝气回纳困难,导致疝气嵌顿,引起腹部剧痛以及肠梗阻、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不及时处理还有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处理突出的疝囊[3]。
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是疝囊高位结扎。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常规切口与小切口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改进手术方式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可知,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卧床时间、出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综合以上讨论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上述前瞻性研究的结论:小切口手术能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对于腹股沟斜疝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宝祥朱德祥于仁.开放式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与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比较[J].江苏医药,2008,34(11):1170-1171.
[2]戴大江,魏学明,黄蓉蓉.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8):6856-6857.
[3]陈建华.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疗效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2):2396-2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