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某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湖南某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舒金荣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八队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多年工作经验,对湖南某金属矿地质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指出了该矿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找矿方向

1地质概况

该多金属矿区内构造体系属于华夏式褶皱与新华夏式压扭性断裂复合处,北北东向主断裂横贯全区,长达数十公里。其倾向均为北西或北西西,倾角220~400,呈舒缓波状。区内岩浆岩有酸性、中酸性岩基、岩株及各类浅成岩脉,大致呈北东向分布,对该区成矿有重要作用。

2矿床地质概况

2.1矿体赋存部位及空间分布

该矿为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铅、锌、铜多金属矿床,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主要赋存于断裂结构面中的硅化破碎岩内,硅化破碎带呈北北东向分布,矿体多产于硅化破碎带的中下部,在硅化破碎带下部,花岗岩体与围岩接触部位中,偶尔可见含铅、锌、铜的石英脉产出,但一般无工业价值。

2.2矿体特征

(1)V1号矿体:为本区最大的矿体,分布于东毛坝矿段6~10线之间,8线在矿体中心部位通过,矿体呈扁豆体状赋存于断裂带中,走向200~250,倾向北西,倾角260~400,平均倾角330,矿体从上往下具有由宽变窄的趋势,已知倾斜延伸大于200m,矿体最大厚度3.0m,最小厚度0.5m,平均厚度1.68m,矿物成分简单,以方铅矿为主,伴生少量锌和铜;铅最高品位6.54%,最低品位为0.56%,平均品位为1.84%;锌平均品位0.1%,铜平均品位仅0.1%.

(2)V2、V3号矿体:均为盲矿体,产于断裂带中。V2号矿体分布于V1号矿体之南西端,呈北北东一南南西走向,倾向北西,倾角约250;走向长50~60m,倾斜延伸约70m,厚度1.8m,含铅品位1.28%,锌、铜矿化微弱。V3号矿体分布于V1号矿体之北东端,矿体规模小厚度也薄,但含铅品位大3.43%,铜、锌矿化微弱。

(3)V4号矿体:产于断裂带及其上下盘的矽化破碎围岩中,走向250,倾向北西,倾角300。地表出露长度30m,倾斜延伸约60m,厚度4.18m,含铜品位0.708%,铅锌无矿化,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其次见少量辉铜矿细脉及孔雀石,该矿体为本区唯一的单一铜矿体。

(4)V5、V6号矿体:分布于大排岭矿段7~9线之间,分别由15号硐、9号硐所揭露,V5号矿体产于断裂上盘硅化破碎含砾砂岩中,为含铅重晶石脉充填于一组北东向裂隙内;走向300,倾向北西,倾角350~400,走向长20~30m,倾斜延伸25m左右,厚度1.4m,单个脉长2~3m,厚度0.1~0.2m,具尖灭侧现和追踪现象;含铅品位最高3.18%,最低0.56%,平均2.3%,锌铜矿化微弱。V6号矿体产于断裂和上盘的断裂的交汇处,走向300,倾向北西,倾角250~300;矿体呈不规则的串珠状,走向长30~40rn,倾斜延深30m以上,平均厚度1.5m;含铅平均品位3.16%,铜无矿化。

综合上述已知矿体特征,除V1号矿体稍具规模外,其他规模都不大,一般为走向长十几米至几十米的小扁豆体或小矿包,形态复杂,变化大,品位低,矿化不均匀,在空间分布上也极分散。

2.3围岩蚀变特征

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重晶石化、黄铁矿化,其次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赤铁矿化等,岩蚀变一般不单一出现,往往两种或者多种蚀变相伴而生。

3控矿因素

3.1地层控制因素

矿区内矿化只局限于白垩系硅化碎裂含砾砂岩与板溪群之硅化板岩压碎岩(原岩为砂质板岩或砂岩)以及由两者组成的构造角砾岩中,上覆的砾岩、泥岩及下覆的千枚岩板岩(或云母石英角岩)则无矿化或矿化微弱。

由于原岩的组成成分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后期改造也就各具差异,硅质为主的岩石性脆易裂,有利于矿液充填与扩散;泥质为主的岩石则反之,泥质岩石具遮挡作用,在硅化碎裂含砾砂岩的上部、砾岩的下部,普遍含有一层厚0.5~1m的泥岩,阻碍了成矿物质的富集。

3.2构造控制因素

矿区构造对矿床的形成、矿化的富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特别是断裂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更为显著,矿区内矿化严格沿断裂硅化破碎带和岩浆岩接触带破碎部位分布,并表现如下特征:①当断裂沿走向、倾向出现张拉膨大或分枝复合的地段,往往矿化富集,局部形成工业矿体;如东毛坝矿段V1号矿体,断裂紧闭部位一般矿化微弱或无矿化。②当断裂沿走向、倾向出现波状起伏,在隆起或凹陷的中心部位,往往矿化富集,断裂平道时矿化微弱,甚至无矿化。③当断裂上下盘派生的低序次次级断裂发育时,一般沿次级断裂下盘矿化富集,尤其是与断裂交汇处,常形成富矿体。④在岩浆岩接触带部位,岩石破碎,则矿化较好。

3.3围岩蚀变与矿化的关系

围岩蚀变中,以硅化、重晶石化和黄铁矿化与矿化富集关系密切。硅化围岩岩性变脆,易于破裂,使之裂隙发育,为矿液的储存提供了有利的空间,矿化强弱往往与硅化强弱呈正比关系。

重晶石化与矿化关系也甚密切,尤其与铅锌矿化的关系更为密切,两者往往紧密共生,一般重晶石脉发育地段铅锌矿化良好,在硅化碎裂含砾砂岩中,尤为明显。黄铁矿化与铜矿化有一定的关系,黄铁矿化发育地段,黄铜矿化相对较好,其他蚀变,如绿泥石化、绢云母化、赤铁矿化等,与矿化的关系尚无明显标志。

3.4岩浆岩与矿化的关系

矿区内出露的琵琶山花岗岩株,普遍含铜、铅、锌、锡、钼、铋、钴等元素,一般高于克拉克值,可能为矿区成矿母岩。

4成矿作用分析及找矿前景

4.1成矿作用

矿区燕山早期和中期花岗岩岩体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花岗岩在侵入结晶过程中,富含挥发分和成矿元素的气水热液逐渐富集,并沿新老地层不整合面间的构造破碎带充填成矿,矿床成因属于中低温热液成矿,成矿具有多期多次成矿的特点。

4.2找矿标志

通过对该矿带的成矿规律的研究,总结本区的找矿标志如下:①沿白垩系红层与板溪群板岩的不整合面形成的断裂构造是矿区矿体产出的构造标志。②产于白垩系硅化含砾砂岩和板溪群之矽化板岩中的压碎岩以及两者间的构造角砾岩为本区成矿的主要岩性标志。③硅化、重晶石化和黄铁矿化是本区重要的蚀变找矿标志,其中尤以强硅化更具指导意义。

4.3找矿方向

综合本矿区的基本特征、成因和找矿标志,经过反复对比分析明确了今后的找矿方向:①本区找矿应重点放在新老地层间的硅化破碎带上,尤其是破碎带产状明显变化的地段;本区发现的具工业价值的矿体均受这一构造破碎带控制,多呈透镜状分布。不整合面沿北东向延伸较远,见硅化破碎带分布其中,在矿区北东有较大的找矿前景;②从本区成矿条件及探矿工程揭露的矿化分带现象表明,铅锌矿体形成在早期黄铜矿化带形成之后,在构造破碎带底板黄铜矿化富集地段,其上盘或沿黄铜矿体走向有望找到高品位的铅锌矿体;③本区矿体多呈透镜体,沿走向延伸不大,沿侧伏方向则延伸较大,在矿区深部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

[1]吕庆田,杨竹森,严加永,等.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成矿潜力、成矿思路与初步尝试[J].地质学报,2007.

[2]刘梦庚.华南铅锌矿床成矿特征及成矿演化[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2—30)[C].1997.

[3]韦昌山,蔡明海,蔡锦辉,等.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控矿规律探讨[J].地质力学学报,2004.

[1]王瑞廷,李剑斌,任涛,等.柞水—山阳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分析[J].中国地质,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