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1

如何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

黄效宗

山东省寿光市羊口镇初级中学262714

通过对近几年物理中考试卷的分析,我们发现试卷中不仅有简答题、选择题,而且还有应用计算题,这些题型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要求都较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解题能力却正是制约课堂实效提高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笔者以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为例,详细探析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以期为教师同仁提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准确转换物体运动状态的能力

运动学是上海科学技术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之一。在分析往年的考题时我们可以看出,与运动学有关的试题通常都不是考查物体的一种运动状态,而是需要学生能将物体的各种运动状态相互转化之后才能解答题目。

在初中物理的运动学中,参考系是判断物体具体运动状态的重要标志,选择的参考系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同。因此,初中生在解答具体的物理题目时,应依据具体的解题需要灵活地转变物体的参考系,尤其在解答一些较为复杂的运动学题目时,巧妙地转换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可将复杂的解题思路简单化,使得学生更容易分析题目中的各种因素,从而形成正确的思路,进而准确而快捷地解答出物理题目。

例如,在学习上海科学技术版教材《力与运动》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就以下题为例,培养学生准确转换物体运动状态的能力。

【例题】

如图l所示,小球由A点摆动至B点位置时,其所受到的所有力全部突然消失,此时小球会怎样运动?

A.静止不动B.直线运动

C.来回摆动D.向上做圆周运动

【分析】

从题目信息我们可以看出该题是考查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能力。因为题目中的情景较为单一,并且需要考虑的物体也十分简单,所以我们在解题时无需转变参考系,但是需要学生明白引起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主要因素是“力”。物体在不受力情况时,会维持原来的运动状况。当小球摆动至右侧最高位置时,其保持静止状态,所有力都消失,因此其不受力,将继续保持静止状态。所以,应该选A。

【培养方法】

物体在各种运动状态中的相互转变情况,受影响因素除了参考系之外,还有受力情况。学生在解答题目时应借助所学的物理基础知识灵活避开题目中出现的干扰因素。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学生转变物理运动状态能力的培养,在确保学生熟练把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将静止与运动联系在一起分析问题,不可独立地分析物体的运动与受力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分析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因素,从而正确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

二、培养学生将物理表象转换为本质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都源于现实生活,教材中的大多数物理情景、物理现象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与情景,这就使得学生极易先入为主,把已经形成的生活“经验”应用到解题中去,从而很难发现物理题目中所隐藏的本质规律,进而以错误的思路来分析与解决题目。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具体的物理知识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物理现象中隐含的本质规律,使得学生可准确把握核心内容,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特点,顺利摆脱先入为主的错误解题思路的影响。

比如,在掌习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教材中《力的平衡》相关内容时,笔者就以下题为例,培养学生将物理表象转换为本质的能力。

【例题】

小强在爬杆时停在了杆的正中央,假如在这时小强加大抓杆的力量,那么小强的手与杆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会怎样变化?

A.不变B.变小C.无法判断D.变大

【分析】

很多学生在分析该题目时,都会把自己置身于这样的物理情景中,并凭借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对该物理状态进行分析,觉得力量增加摩擦力一定变大,从而选择了D。但是,真实情况中小强的状态是静止的,并且其自身体重尚未变化,因此受力情况处于平衡状态,那么所产生的摩擦力也一定没变化,所以应该选A。

【培养方法】

由于初中生想象力丰富,因此在解题时极易受到错误思维定势的限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摆脱这种限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将物理基础知识讲透彻,在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后重视对其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能透过物理现象准确把握本质问题。在解题练习中应刻意提高题目信息的干扰性,借助一定量的训练活动,切实提高学生透过物理现象看本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