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下鼻窦囊肿的治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1

鼻内窥镜下鼻窦囊肿的治疗体会

黄丽曾海燕

黄丽曾海燕

(广元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广元628000)

【中图分类号】R7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9-0143-02

鼻窦囊肿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常见病,传统的手术方法多采用鼻外进路手术治疗,手术损伤较大,且有遗留面部瘢痕的缺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鼻内窥镜技术在国内的引进及发展,使得应用微创手术治疗鼻窦囊肿成为现实。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鼻窦囊肿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患者38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22例,女16例,年龄25~64岁,平均34岁,均为单侧发病;左侧16例,右侧22例。上颌窦囊肿36例,额窦囊肿1例,筛窦囊肿1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黏膜囊肿20例(均为上颌窦囊肿),其余为黏液囊肿18例。

1.2临床症状

上颌窦囊肿主要症状为面颊胀满感,头痛,间歇性鼻腔流黄色液;额窦囊肿主要症状为前额头昏及头痛,眼球突出和复视;筛窦囊肿主要症状为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复视和鼻塞。全部患者术前均行鼻内窥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

1.3手术方法

手术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

1.3.1上颌窦囊肿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用不同视角鼻内窥镜观察囊肿的大小和位置,直视下摘除囊肿;如窦口鼻道复合体无明显病变,上颌窦自然窦口通畅或囊肿位于上颌窦的内壁,经自然窦口摘除困难时,则采用下鼻道开窗,在下鼻道作穿刺,扩大骨窗至1.0cm×1.0cm左右,经此骨窗用鼻内窥镜观察上颌窦腔,用刮匙将囊壁与上颌窦分离,完整的取出囊壁。

1.3.2额窦囊肿在0°内窥镜下切除钩突,咬开筛泡及前组筛房(包括鼻丘气房);70°内窥镜下开放额隐窝,摘除囊肿底壁,以利于额窦的引流。

1.3.3筛窦囊肿在0°内窥镜下切除钩突,咬开筛泡,咬除筛房前壁后暴露囊肿后壁、下壁,尽可能多地切除囊肿后壁、下壁,充分引流,有中鼻甲肥大或泡状中鼻甲时,应作中鼻甲外侧部分切除,较大的筛窦囊肿使筛泡骨质变薄,常常咬除筛泡时已将囊壁咬破。

1.4术后处理

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术后用抗生素预防感染,2d内抽出鼻腔纱条,每天清理术腔,术后3~4d左右出院,出院后第1月每周清理术腔1次,主要是清除血凝块,病变黏膜和肉芽,预防和松解粘连,防止引流口狭窄。1个月后改为每2周1次,3个月后每月1次,半年后3个月复查1次直到2年。

1.5结果

本组全部患者均一次治愈,全部病例经鼻内窥镜随访6个月至2年,术后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及后遗症,均无囊肿复发。

2.讨论

鼻窦囊肿系由窦口阻塞后,窦内粘液长期潴留使窦腔压力增高以致窦腔膨胀扩大,骨质变薄,形成囊性肿块。鼻窦囊肿多以粘液囊肿多见,多见于青年及中年人,绝大多数仅侵犯个窦,囊肿增大时可累及多个鼻窦。其中额窦及筛窦囊肿较为多见,蝶窦及上颌窦也有发生。本组病例多为上颌窦。上颌窦囊肿多为鼻窦黏膜囊肿,症状不明显,出现头痛、面颊部闷胀等症状时可手术切除,黏液囊肿多发于筛、额窦,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是为了重建窦口复合体的通气和引流功能,恢复鼻窦黏膜纤毛的清除功能。在纠正解剖结构异常、清除病变的同时,尽量保留窦腔黏膜,能更好地恢复鼻窦黏膜纤毛的清除功能,为治愈鼻窦炎创造条件[1]。由于病变的范围不同,对一些单侧鼻窦的病变不需完全按照Wigand或Messerklinger术式手术。术中扩大囊肿所在的鼻窦窦口,完整切除钩突,开放鼻丘气房;尽量去除筛窦囊肿周围的筛房骨质。咬除额、筛窦囊肿的下壁、后壁,用黏膜咬切钳尽可能扩大囊腔开口。尽可能开放囊腔,使之有足够大的开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鼻窦囊肿诊断不难,CT及MRI检查一般可以明确诊断。CT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位于副鼻窦腔内,无骨质破坏,常并粘膜肥厚,增强后强化不明显。慢性鼻窦炎的CT表现:一般可见粘膜增厚,不见窦壁膨胀,也无清晰的边界。我们认为一般的鼻窦囊肿均可在鼻内镜下进行。其优点是视野清晰,简捷安全,出血少,不遗留颜面部疤痕,可同期处理鼻息肉、鼻窦炎及鼻中隔偏曲等病变[2]。对于上颌窦囊肿,无Caldwell-Luc手术后面部肿胀、淤血、麻木等并发症,双侧囊肿可同时摘除。手术损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鼻窦囊肿是否复发的关键是窦口的开放和引流,引流口较小或阻塞,囊肿可能复发。其次,鼻窦囊肿术后的复查也非常重要,可以了解窦口是否阻塞。因此,我们认为鼻内窥镜鼻寞囊肿切除术应为鼻窦囊肿的首选手术方式,术后一定要定期复诊,以防复发。

【参考文献】

[1]田勇泉,主编.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8-110.

[2]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IMI.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6-l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