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和平周海军杨友蒋书情张任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湖南郴州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DR与多层螺旋CT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35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75例。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对照组采用DR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准确率及具体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对骨性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椎间盘突出、小关节突增生、前、后纵韧带钙化或肥厚及钩突增生的诊断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脊髓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诊断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交感神经型诊断准确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间盘和颈椎管病变,其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优于DR,可作为颈椎病诊断的首选检查。
【关键词】CT;颈椎病;诊断
颈椎病是指继发性椎间关节及颈椎间盘退变,导致血管、神经和脊髓损伤而表现出的对应体征和症状,多发于中老年人群[1],近年临床资料证实,其有逐渐年轻化的发病趋势。颈椎病可分为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脊髓型及混合型[2],主要临床表现有眩晕、耳鸣、头痛;上肢麻木、背、肩、头颈疼痛等。随着CT检查广泛用于颈椎病的诊断,患者颈椎受压及椎间盘突出的具体程度可得到有效确定,诊断率及检出率明显提高。本研究旨在探讨DR及多层螺旋CT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并作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35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75例。其中观察组男85例,女90例,年龄18-77岁,平均(49.7±7.2)岁,脊髓型颈椎病4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4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44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3例;对照组男89例,女86例,年龄20-71岁,平均(50.2±6.8)岁,脊髓型颈椎病4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4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42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DR检查,使用万东DR(新东方1000D)进行拍摄,包括左右斜位片(45°角)及颈椎正侧位片。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使用GEDiscovery16层螺旋CT扫描,扫描范围为颈1~7椎体,层距1.25mm、层厚1.25mm,并重组冠、矢状位图像及颈3/4-颈6/7椎间盘,部分患者根据临床需要进一步作颈动脉CTA检查。
1.3观察指标比较DR和CT检查对不同种类颈椎病的诊断准确率、总准确率及具体检查情况。总准确率=诊断出的各类型颈椎病患者人数之和/总例数×100%。
1.4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结果2.1两组诊断结果比较经检查后,观察组对骨性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椎间盘突出、小关节突增生、前、后纵韧带钙化或肥厚及钩突增生的诊断率分别为34.86%,10.29%,47.43%,20.00%,52.00%,13.14%,68.00%分别高于对照组的25.14%,1.71%,36.00%,7.43%,39.43%,6.29%,53.14%;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1,图1-3。
表1两组患者诊断结果比较(n,%)
3讨论颈椎退行性变是导致颈椎病的主因,其次也与内分泌失调、关节结构失稳、外伤、衰老等因素有关。中老年是该病的高发人群,但其发病年龄已显逐渐年轻化的趋势[3]。其主要临床类型有食管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下肢运动障碍,上肢麻木不适,颈部不适,头晕,及颈心综合征等[4]。该病起病缓慢,若不及时干预治疗,能使临床症状加重。
多层螺旋CT检查因其三维成像、高分辨率、横断扫描使检查更细致和量化[5]。多层螺旋CT检查可清晰显示椎管内微细结构、椎间盘及椎体,能有效测定椎管的大小及确定其狭窄的程度,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CT检查对椎间盘的脱出、突出、钙化及椎间盘有无积气,有无对神经根、脊膜囊造成压迫有直观显示;并可清晰显示椎体许莫氏结节、后纵韧带钙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等;还可判断椎间孔边缘有无骨赘。
本研究表明,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的观察组的骨性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椎间盘突出、小关节突增生、前、后纵韧带钙化或肥厚及钩突增生的诊断率明显高于采用DR检查的对照组,与有关报道结果一致。此外,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看出,观察组中脊髓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诊断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交感神经型诊断准确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检查可清晰显示骨性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椎间盘突出、小关节突增生、前、后纵韧带钙化或肥厚及钩突增生,其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优于DR,可作为颈椎病诊断的首选检查。
参考文献:[1]袁丽.X线诊断颈椎病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94-195.[2]齐小红.不同诊断方法对颈椎病诊断结果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3):317-318.[3]杨桂春.对颈椎病患者X线表现特征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8):64-65.[4]曹火亮,何生,张延伟.多层螺旋CT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中青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价值[J].海南医学,2015,26(3):369-372.[5]卢昕.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顶椎病临床诊断作用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8(6):75-82.附图
】】】】】】】】】】】
图2颈椎CT轴位图颈3/4椎间盘向后突出,双侧黄韧带增厚、钙化,椎管明显变窄,椎体缘骨赘形成,侧隐窝变窄。
图3颈椎多层螺旋CT重组图a颈椎矢状位图: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体缘多发唇刺状骨赘形成,后纵韧带及项韧带多发钙化;b颈椎轴位图:示后纵韧带及项韧带钙化,椎管前后径变窄;c颈椎冠状位图:椎体缘及钩突骨赘形成,钩椎关节、椎小关节间隙变窄,椎动脉局部受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