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菊张玲陈艳红彭珊(江西省金溪县中医院江西金溪344800)
【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中妊引产的方法,以缩短药物引产的时间及减少患者痛苦。方法2000年7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金溪县中医院1250例孕12周—24周行药物引产与利凡诺引产。分为2组。即观察1组,观察2组。观察1组580例,米非司酮每日100mg顿服连用2天,第三天阴道塞米索前列醇400mg必要时4小时加服1次。观察2组,利凡诺100mg行羊膜腔内或腔外注入。结果按照观察1组,观察2组流产率均为100%。胎儿排出时间分别(5.06±2.56)(10.23±2.46)小时。胎盘胎膜娩出完整性95%、90%阴道出血量分别为(200±50)、(300±50)ml,观察1组,胎儿娩出时间胎盘胎膜娩出的完整性和阴道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二组副反应及有经复潮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可缩短引产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和阴道出血量。不加重副反应,不影响月经复潮。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配伍合用小月份引产,值得推荐。
【关键词】妊娠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利凡诺小月份引产
常规方法用利凡诺用于小月份引产,流产率较高,为探索缩短引产的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性。本文使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与利凡诺羊膜腔内引产或腔外引产对照,观察其疗效。
1资料方法
1.1对象2000年7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在金溪中医院实施引产的妇女1250例,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观察1组580例,观察2组670例。观察对象符合以下条件:(1)年龄18-40岁。(2)停经12-24周,正常妊娠(根据病史,妇科检查,B超检查)无药物引产禁忌症。(3)自愿行药物引产,签署引产同意书,并按时观察随诊。(4)妊娠前3个月月经规律,停经后无服用激素,吸烟,饮酒,长期接触药品及放射性物质等病史。
1.2药物米非司酮(mifepristone)每片25mg(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米索前列醇片(misoprostol)每片200ug(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3临床观察与随诊
1.3.1用药方案观察1组,米非司酮mg顿服连用2天。第三天在医院行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400mg,注意擦清阴道分泌物观察2组,行羊膜腔外或腔内注射利凡诺100mg。常规检查后,胎儿胎盘胎膜娩出后即行清宫术。
1.3.2观察与随访内容流产率均为99%。胎儿排出时间(观察1组,从服用米索前列醇开始至胎儿排出所需时间。观察2组,从感下腹疼痛或腰酸至胎儿排出所需时间。腔外引常规12小时后行清宫术)。胎盘胎膜娩出的完整性:即行清宫术,刮出残留物,阴道流血量。子宫复旧情况,副反应及月经复潮时间。
1.4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u检验进行资料分析。
2结果
2.1临床特征2组用药前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2组观察对象的临床特征:(x±S)
2.2胎儿排出时间观察1组(5.06±2.56)。观察2组(10.23±2.45)。观察1组胎儿排出时间短于观察2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2.3胎盘胎膜的完整性观察1组,清宫时刮出的残留组织占胎盘胎膜的5%左右。观察2组,刮出的残留物占胎盘胎膜的10%左右。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
2.4阴道出血量观察1组,阴道出血量为(200±50ml)。观察2组,阴道出血量为(300±50ml)观察1组阴道出血量少于观察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2.5副反应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乏力,未出现不能耐受的剧吐。皮疹及过敏现象。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2.6月经复潮时间观察1组(35.9±27.5)d、观察2组(36.3±28.5)d。2组月经复潮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3讨论
本文研究了以利凡诺作对照,米非司酮(200mg)配伍米索前列醇(400mg)行小月份引产的方法。结果表明:观察1组,胎儿排出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因米非司酮可以使蜕膜坏死者增多,坏死组织移动,在米索前列醇的作用下使其宫腔压力加大,迅速完全剥离排出。胎儿及胎盘排出时间相应缩短。胎盘胎膜娩出完整性增高[1]。阴道出血量观察1组少于观察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推测米索前列醇有促子宫收缩。软化宫颈。扩张宫口的作用[2]。清宫术后子宫内膜迅速开始修复,减少出血量。2组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表明药物引产(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副反应均可耐受。2组月经受潮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不影响月经复潮。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小引产可相应缩短药物引产时间,减少患者痛苦及出血量,不加重副反应及不影响月经复潮。
参考文献
[1]徐淑云.计划生育用药.现代实用临床药理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851—865.
[2]辛晓燕.死胎综合征的论断与处理.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8,14(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