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四维超声结合诊断产前胎儿心脏畸形的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二维、四维超声结合诊断产前胎儿心脏畸形的临床意义

陈建红

省浏阳市中医医院湖南浏阳410300

【摘要】目的探讨二维、四维超声结合诊断产前胎儿心脏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来我院进行产前胎儿心脏畸形超声检查并备案生育的1500例孕产妇,所有孕产妇均进行二维、四维超声检测,并于胎儿分娩后对检测结果进行准确率、特异性、敏感性分析比较。结果1500例孕产妇共分娩1510例胎儿,其中单胎1490例,双胎10例,经新生儿检查共证实共有42例胎儿存在畸形情况,其中心脏畸形10例(0.7%),其他畸形32例(2.1%)。产前超声检查显示:二维检出胎儿畸形32例(2.1%),其中心脏畸形8例;四维检出34例(2.3%),其中心脏畸形9例;二维联合四维共检出40例(2.6%),其中心脏畸形10例。二维联合四维超声对胎儿畸形及心脏畸形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2%、100.0%,均明显高于二维和四维单独诊断(P<0.05),且四维超声诊断准确率均高于二维超声,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对于产前胎儿心脏畸形的诊断,采用二维、四维超声联合检测可以有效提高诊断率,漏诊和误诊率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二维;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心脏畸形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2d,4dultrasoundcombinedwiththediagnosisoftheclinicalvalueofprenatalfetalcardiacmalformation.MethodsfromJanuary2015toDecember2016toourhospitalforprenatalultrasoundfetalcardiacabnormalitiesandbirth1500parturientwomen,allmaternalfor2d,4dultrasounddetection,andinthefetusafterbirththedetectionresultsareaccuracyandspecificity,sensitivityanalysisandcomparison.Results1500casesofmaternalaltogether1510casesoffetalchildbirth,with1490casesofsingletons,10casesoftwins,confirmedbyneonatalcheckwereatotalof42casesoffetaldeformities,including10casesofcardiacabnormalities(0.7%),othermalformation32cases(2.1%).Prenatalultrasonicexaminationshowed:two-dimensionaldetectionoffetalmalformation32cases(2.1%),8casesofcardiacabnormalities;Fourdimensionalcheckout34cases(2.3%),including9casesofcardiacmalformation;Two-dimensionaljointfourdimensionswerecheckedout40cases(2.6%),including10casesofcardiacabnormalities.Two-dimensionaljointfour-dimensionalultrasoundinthediagnosisoffetalabnormalitiesandcardiacabnormalitiesaccuracywere95.2%,100.0%,respectively,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2dand4dsinglediagnosis(P<0.05),and4dultrasounddiagnosticaccuracyratewerehigherthantwo-dimensionalultrasound,butno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Conclusionforthediagnosisofprenatalfetalcardiacmalformation,2d,4dultrasoundexaminationcanimprovethediagnosticrate,misseddiagnosisandmisdiagnosisrateislow,higherclinicalvalue.

[Keywords]2d;Fourdimensions;Ultrasound;Prenataldiagnosis;Fetalcardiacmalformation

近年来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实施,使得高龄产妇以及疤痕子宫体质的产妇的比例显著增加,为提高我国出生人口质量,降低畸形胎儿的发生比例,目前临床多采取超声检查。该方法不仅便捷快速,同时准确率较为满意,并且费用不高,因此受到妇科医生和孕妇的青睐[1]。随着医疗设备的进步,超声检查也由先前的二维发展到四维,本研究试就二维、四维超声结合诊断产前胎儿心脏畸形的临床价值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来我院进行产前胎儿心脏畸形超声检查并备案生育的1500例自然妊娠的孕产妇,所选孕产妇在孕期内发生过感冒或宫内感染、服用过孕产妇禁忌类药物、接触过X线等一种或一种以上致畸危险因素,临床均给予二维、四维超声检查。所选孕产妇年龄21-42岁,平均(30.4±10.6)岁;孕周22~40周,平均孕周(28.1±7.2)周;初产妇1038例,经产妇462例。所有孕产妇均被告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已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心肺功能异常者、血液性疾病者、免疫疾病者及精神类疾病者。所有孕产妇均进行了产后跟踪。

1.2方法[2]

受检孕产妇取常规仰卧位,露出腹部,均采用美国飞利浦公司HD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产前胎儿畸形二维和四维超声检查,其中二维超声探头中心频率使用2.5~7.0MHz,经孕产妇腹部对胎儿进行纵、横切面和斜面不同方向进行扫描,具体包括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四肢及脊柱、胎盘及羊水情况检查,测量并记录胎儿双顶径、股骨长、胸腹围等数据。

四维超声探头中心频率使用3~8MHz,对胎儿各个部位进行四维容积扫描,记录动态立体图像并存盘,对图像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并于孕产妇分娩后与新生儿进行比较。其中进行胎儿心脏结构检查时先行胸部切面:监测胎心搏动、观察心脏形态位置、心腔结构是否完整,有无膈疝,在此基础上扫查四腔心切面、三血管气管切面以及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四幅图像均清晰显示者即可确诊心脏畸形。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l9.0版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或%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胎儿畸形情况

1500例孕产妇共分娩1510例胎儿,其中单胎1490例,双胎10例,经新生儿检查共证实共有42例胎儿存在畸形情况,其中心脏畸形10例(0.7%),神经系统畸形9例(0.6%),胸腹腔积液畸形4例(0.3%),四肢畸形5例(0.3%),胎儿肿瘤4例(0.3%),泌尿系统畸形5例(0.3%),胸腹壁缺损3例(0.2%),面部畸形2例(0.1%)。

产前超声检出结果显示:二维超声检出胎儿畸形32例(2.1%),其中心脏畸形8例;四维超声检出34例(2.3%),其中心脏畸形9例;二维联合四维超声共检出40例(2.6%),其中心脏畸形10例。见表1。

3讨论

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造成新生缺陷儿的比例也较高,因此产前筛查的必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二维超声由于操作便捷、可重复性高以及无创安全等优势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但是笔者在多年临床工作中发现由于二维超声只能局限相关部位的断面图像,而无法提供立体图像,因此不易分辨,尤其是对于动态图像的鉴别[3]。而四维超声的出现解决了二维超声的不足,并具有更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尤为突出的是可以通过动态图像更是对二维超声的补充[4]。

本研究中1500例孕产妇共分娩1510例胎儿,经新生儿检查共证实共有42例胎儿存在畸形情况,其中心脏畸形10例(0.7%)。其中二维超声检出胎儿心脏畸形8例,四维超声检出心脏畸形9例,虽然检出率上差异不明显,但是二维联合四维超声对胎儿畸形的诊断准确率为95.2%,对心脏畸形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均明显高于二维超声、四维超声单独诊断的80%和90%。这也与李艳辉等[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于产前胎儿心脏畸形的诊断,采用二维、四维超声联合检测可以有效提高诊断率,漏诊和误诊率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翟建茹.超声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与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9):1163-1164.

[2]戴青里,刘燕,骆志玲.二维联合四维超声诊断产前胎儿心脏畸形的临床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5):65-68.

[3]丁海耀,周文蓉.二维联合四维超声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畸形胎儿产前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6,56(20):63-64.

[4]宋桂敏,曹芳蕾,高锦鹰,等.产前四维超声对先天性心脏畸形的诊断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4):2961-2964.

[5]李艳辉.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对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0):1618-1620.